洪雅县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构建“1+2+N”涉企诉求闭环管理体系(一套闭环流程、两个平台统筹、N条收集路径),推动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显著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畅通“N”元渠道,构建诉求收集“立体网”。坚持需求导向,织密涉企诉求收集网络,确保企业声音“听得到、收得全”。一是领导带头“下沉访”。建立县领导“季度走访+重点督办”机制,每季度由分管县领导带队,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规上、限上企业,既当“倾听者”现场收集用工、融资、审批等痛点堵点,又做“督办员”现场协调解决复杂工单,收集诉求直通“政企通”平台核心数据库。二是部门联动“精准收”。压实涉企服务部门主责主业,县发改局、县经信和科技局每月至少精准摸排并上报2条涉企诉求;文旅、公安、住建等涉企重点部门每月至少上报1条,形成条块结合、信息共享的诉求收集格局。三是工商联“搭桥引”。依托县工商联“企业娘家”优势,建立“日常联络+季度恳谈”机制,通过企业家沙龙、专题调研、微信群互动等形式,常态化捕捉行业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每季度梳理上报高质量诉求不少于5条,成为企业反映心声的重要通道。四是平台智能“自主集”。强力推广“政企通”平台,经信、发改、经开区管委会通过企业群广泛宣传二维码,提升平台知晓率和使用率;高效承接市12345热线转办工单,确保涉企诉求“入口畅通、即接即处”。
(二)打造“1”流闭环,跑出诉求处置“加速度”。建立“收集—交办—办理—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确保诉求处置高效规范。一是首接响应“零延迟”。对12345热线涉企工单,县行政审批局“秒级”签收转办。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制”,承办单位接件当日必须100%电话联系企业,严禁随意退单,需退单的须附充分政策法规依据,确保企业“有呼必应”。二是限时办结“提质效”。推行“135”限时办结制,咨询类诉求1日内答复;简单问题3日内办结;一般问题5日内反馈结果。对跨部门协调难、政策瓶颈等重难点问题,通过提示函启动县领导协调机制;对职责交叉、历史遗留等“硬骨头”,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签批指定承办单位,破除梗阻。三是依法依规“解难题”。承办单位坚持法治思维,全力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对确因政策限制等无法满足的诉求,耐心做好解释沟通,争取企业理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强化“2”台统筹,筑牢办理质效“压舱石”。依托“政企通”和“12345热线”两大平台,强化统筹协调与过程监管。一方面,平台联动“强支撑”。“政企通”平台作为全县涉企诉求归集中枢,实现信息统一汇聚、动态管理。12345热线平台作为重要补充渠道,由县行政审批局负责高效转办、跟踪反馈,形成平台互补、数据共享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全程督导“保落地”。建立“双线督办”机制,县行政审批局对12345临近时限工单提前1日预警催办;县发改局、经信科技局负责“政企通”平台工单进度跟踪。由县行政审批局牵头,实行季度“回头看”和抽查回访,检验办理真实质效,杜绝敷衍了事。
(四)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担当作为“内驱力”。以严密的组织保障和考核体系,推动工作落地生根。一是“一把手”责任压到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部门、乡镇、社区“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承办单位专项联络员为具体责任人,构建逐级负责、责任共担的责任落实体系。县行政审批局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二是考核问责“动真格”。将涉企诉求办理纳入营商环境年度核心考核,确保首日响应率、按时反馈率、按时办结率“三个100%”,满意率对标省市先进。实行“月通报”制度,晾晒成绩、剖析问题、推广典型案例。对市上通报问题,责任单位须在县政府常务会作表态发言;县纪委监委对推诿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三是重点难题“合力攻”。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县行政审批局建立台账、重点督办,联合县政府办公室开展专项督查,凝聚攻坚合力,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