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改革前,存在乡镇、村(社区)组数量较多,基层便民服务管理半径扩大、群众办事不便,效率低下的现实。两项改革后,苍溪县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借力基层政权体系和空间规划实现系统性重构为契机,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着力构建部门指导、协同联动、集约高效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现代化夯实底部支撑。
一、简政放权,理清政务发展思路。一是简约高效,优化政务流程。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2763项(其中县本级1180项,乡镇1583项),清理异常办事指南1450条,配置事项情形1480项,积极提升主动评价数,加大办件覆盖率,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指标。二是下沉事项,补齐发展短板。参照省、市事项目录,及时调整县本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下放乡镇服务事项156项,并通过省政务服务网、县政府门户网站、LED显示屏等渠道予以公示。同时组织召开全县5次乡镇便民服务业务轮训会,着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办事质效。三是创新方式,推行科技赋能。加大对新增政务事项的办理推广力度,推行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的使用,现已成功编制电子证照152种,配制电子印章161枚,生成电子证照3217个,电子印章签章率达100%,实现以科技引领创便民工作。四是因地制宜,延伸服务网络。已3次沟通协调县移动通信分公司派专班深入全县454个村(社区)联接安装“省一体化平台”系统,目前已全部从端口接入,系统运行正常,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巧用载体,助推工作提质扩面。一是推进数字政务建设。根据工作实际,创新引“活水之源”,润“写作之田”,编制完善了掌上办事指南和业务指导手册,全面推广“天府通办”APP,办事群众通过“扫码”实现“掌上自主办”。同时为适应新发展格局,及时开通“掌上苍溪”APP、24h小时“不打烊”的预约办理政务服务热线等便民服务举措,确保服务提档升级。二是扩大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整合平台优势,形成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攻坚力量,主动向省、市对接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采取“小班教学”方式组织业务股室人员分批次下乡开展集中讲解、现场测试、轮训答疑,已阶段性完成数据目录数编报693个,数据表库有效性100%,开放数据集数编制606个,接口有效性100%;编制运用县级分站点5个,顺利完成归口指标。三是强化公服设施发挥效益。利用现有政务大厅设置的咨询导引区、综合窗口、休息等候区、自助服务区,建立了统一的智能排队叫号系统、窗口评价系统、事项办理动态展示、自助样表填单、触摸查询机、自助服务一体机、监控视频等软硬件,切实为办事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的便利化服务,助推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次办成”。
三、深化改革,聚焦要素凸出实效。一是促进两改工作和三化建设全面结合。及时编制“三化建设”制度模板,对标对表着力规范31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8个便民服务站、454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明确办公场所、窗口设置、便民设施、印章刊刻使用、规章制度等建设标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县”的便民服务体系。同时明确了3个“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和6个村(社区)“示范便民服务站”的创建任务,通过积极创建,目前所有示范中心(站)全部通过广元市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考核验收,有力带动了其它便民服务中心(站)“三化”建设。二是营造政务环境与便民服务深度贴合。以政务大厅为依托,畅通办事评价渠道,通过局长进大厅、政务公开日进大厅、全程代办服务进大厅等活动,加速了“放管服”改革进程,政务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自9月至今,全县12个县直部门和水、电、气3个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公,会商解决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跑动等提升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0余个,解决“一网通办”考核中涉及多个单位及需要多个单位协作等极难解决的问题10余个;自6月初大厅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以来,受理事项0件;收集群众评价687万条,满意率达100%。三是推动便民改革跟便民方案紧密融合。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及重点任务,立足于破解资源浪费,力量分散为抓手,进步畅通政务服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理平台,已梳理畅通“川渝通办”事项161项、“跨省通办”事项57项、办理跨省户口迁移60余次。同时搭建银政合作新模式,系统性解决了便民服务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1+24+1”部门专项方案中之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的核心要义,从而本质上将便民改革倒装入便民方案,并依靠形成的“虹吸效应”同步带动辐射,最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讲好苍溪改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