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两大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从政务服务“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改革试点破题,优化镇村便民体系建设,整合规范便民服务平台,便利化服务目标群体,借改革之势实现政务服务提档升级,用心用情谋深做实便民服务的“后半篇”文章。
(一)坚持目标导向,规范化推进镇村便民体系建设
旌阳区围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两大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实施三级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规范化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注重系统筹划,强化队伍建设。两项改革后,全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由14个调整为1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由192个调整为145个,总数量减少23.3%,人力及物质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区统筹,全力做好便民服务中心机构人员编制保障。在各镇街道统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作为镇(街道)直属事业单位,核定工作人员编制 103名,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按副科级职务配备,从机构编制上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代办体系,构建以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社工为主的代办队伍,目前全区共有包含各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以及村(社区)民政助理员、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协理员等在内的代办员355人。同时,通过“上挂下沉”、业务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基层服务能力。
着力试点样板,做实阵地建设。旌阳区委、区政府拟投入700万元改造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场所,提升软硬件配置,待设施设备全部到位以后,将真正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继2019年投入50余万元,对原城北街道、黄许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之后,2021年又投入100万元重点打造孝泉镇、新中镇便民服务中心。通过孝泉镇、黄许镇、新中镇、孝感街道、旌阳街道文昌社区和孝感街道秦宓社区等“三化”建设试点,示范推动平坝、丘陵地区乡镇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均衡发展。目前,孝泉镇、新中镇两个“三化”样板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升级改造已经完成,借样板地区亲民、便民、利民的示范性,辐射带动周边。
聚力过程管理,狠抓制度建设。及时制定《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工作方案》,召开全区“三化”建设试点工作部署会,制定工作“作战图”。 牵头梳理16个区级部门、11个镇(街道)涉及的便民服务事项,形成了全区统一规范的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清单91项,高频办理事项清单49项,“我要生孩子”“我要办医保”等“一件事一次办”清单25件65项,统一编制规范化的办事指南、流程图。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结合“好差评”制度,推行“监督+管理”模式,同步在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规范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协助解决群众个性化问题。进一步完善窗口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统一规范服务行为全过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标准化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针对传统政务服务存在条强块弱协调难、各自为政统筹难、信息孤岛共享难、下放事项基层承接难等难点痛点问题,旌阳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争取四川省政务服务“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试点项目,标准化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综窗”模式改革。
整合全区力量,专班推动试点。旌阳区争创全省政务服务无差别综窗试点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双牵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督查会商研判制度,全力推动全区政务服务从“找部门”到“找整体政府”改革。组建全区“综窗”工作专班,制定《旌阳区“无差别综合窗口”工作导则(试行)》,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办理流程,细化考核方式,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窗”运转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部门协同、点位优选、试点示范,首批启动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孝感街道、孝泉镇、新中镇、旌阳街道文昌社区、孝感街道秦宓社区和新中镇龙居村等7个点位的“综窗”试点,在试点点位,“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无差别“综窗”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从“一事跑多窗”变为“一窗办多事”。
规范事项梳理,搭建平台底座。以“旌阳区政务服务大厅通用管理系统”为“综窗”软件载体,通过搭建基本信息录入、形式要件预审、审核、决定、证照颁发等核心操作功能,有效将三级“无差别综合窗口”与审批部门串联起来,目前已颗粒化梳理并上线了行政审批、人社、医保、民政、卫健等13个部门392项“综窗”全区通办事项,各镇(街道)目前已有35项证明事项进入“综窗”系统,服务系统区内覆盖初步实现;探索服务系统区外延伸,构建“跨区通办”闭环,加强横向连接与纵向对接,目前旌阳区孝泉镇和绵竹市孝德镇26项事项实现“跨区通办”,通过积极与四川省政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对接,构建起“省内通办”中轴线,目前59项“省区通办”事项进入“综窗”,实现成都、旌阳两地“一干多支”横向办理,满足群众家门口办、就近办的心愿。
实施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精简窗口整合人力资源,再造办事流程,通过线上线下机制促使“受审分离”,从全流程上,减少群众办事审批的接触点,去除层层把关、层层审批,真正达到事项公开化、服务透明化、流程标准化。实施“综窗”模式改革后,呈现出“一增三减”的可喜变化,让便民效果得到了初步显现。“一增三减”,即服务事项增加,从改革前的83项增加到392项,增加率372.29%;窗口数减少,三级窗口数由原来的211个压减到现在的102个窗口,减少率达51.66%;窗口工作人员减少,三级窗口工作人员由200名减少到102名,减少率达49%;事项办理时限减少,392个服务事项通过梳理优化,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时限压缩率57.14%。从5月正式启动,7月上线试运行以来,截至10月26日,“综窗”系统无差别受理事项已从最初的58个高频事项扩展到392项,三级“综窗”共办理事项1060件次,初步实现了“全区通办、多点可办、就近能办”的惠民目标,切实提升群众体验感。
(三)坚持结果导向,便利化服务目标群体
旌阳区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推出无差别服务“三全通办”“一站通行”等多种务实举措,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让便民惠企看得见、接得住、办得了。
N种融合,便民服务更晓畅。立体宣传。梳理制作生动详细的办事指南手册摆放在各基层便民服务大厅,或者通过LED显示屏、“旌阳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等电子媒介进行展示,同时还制作通俗易懂的动漫宣传片、真人视频宣传片、海报等,通过具象化的宣传,让群众知晓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高频办事需求以及“去哪办、怎么办”。开通掌上智慧服务。积极推行一网通办,真正让群众在“指尖”上就办成事,推出旌阳政务服务二维码,群众通过微信扫一扫,即可查看办事指南、申请表等材料,不断提升线上服务水平。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对于8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等特殊群体,纳入基层治理网格,由网格员上门服务,不再让特殊群体跑路,实现了便民服务与基层治理“双线融合”,服务群众无死角,特殊群体受关爱。
“三全通办”,群众办事更便捷。在试点成果的基础上,旌阳区逐步推进政务服务“全域、全时、全民通办”,推动全域实现群众办事“由难到易”,群众跑路“由远及近”,服务效率“由低到高”的便民目标。“全域通办”,即结合片区(经济区)划分,充分考虑服务半径,在11个镇(街道)、24个村(社区)科学布置“综窗”,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步行全覆盖”,农村“15分钟摩托全覆盖”;“全时通办”,即在“综窗”点位逐步配备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推广“立即办”、“延时办”“上门办”“预约办”便民服务,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全民通办”,即借力“综窗”系统“无差别”为全区群众、企业提供优质、亲清的政务服务。
“一站通行”,企业营商环境更优化。依托“旌阳区政务服务大厅通用管理系统”,分批次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线上运行,打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综合窗口“一站通”。目前正逐步推进“综窗+园区”行政审批“直通车”,向天府数谷、黄河新区、黄许物流港等延伸,入驻“人才e家”,为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成本、减跑动、减排队”的“六减行动”,强化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争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限从40个工作日再提速10%,园区新设立企业办结时间压缩至半小时内,涉企审批事项100%只跑一次、一次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