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石棉县以全省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四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政务服务模式,规范基层政务场所,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镇、村延伸,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有效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切实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摸排研判+调优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确保各项便民服务不削弱基础上,完成了全县便民服务网点的摸排,形成优化方案,因地制宜对部分“僵尸”便民服务网点进行清理,拟将115个网点优化为73个,建设覆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范围的“1+12+62”便民服务体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四化”便民服务室,打造具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级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
“试点先行+全面铺开”
以建设标准、规范程度最高,便捷度、亲民化最强为目标,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将安顺场镇、安顺村和广元堡社区,作为1镇1村1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四化”建设试点,探索打造便民服务“样板间”。同时指导王岗坪乡、草科乡、栗子坪乡(孟获村)、美罗镇(三明村)4个涉旅乡村参照方案同步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四化”建设。9月,在“四化”建设试点安顺场镇安顺村便民服务室引入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设备,集查询办理于一体,整合行政许可、民政、不动产等多个部门的政务服务资源,首批集成的营业执照办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申请、对农村村民住宅用地许可、生育服务证办理等10个群众高频事项均可全流程自助申请办理。
“事项下放+业务指导”
以聚焦民生需求、聚焦流程再造、聚焦服务优化为导向,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社保、医保、计生、土地流转等182项下沉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52项至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同时梳理20件“一件事一次办”清单。同石棉农商银行签订全县12个乡镇和61个村(社区)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石棉政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完善“政务+金融”服务一体机制,推动在线政务服务事项向金融领域延伸,形成“政务+金融”多端服务新模式,切实推进“政务+金融”深度融合。全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组织全县性业务培训6次、政务服务能力测试1次,培训人员400余人次。
“双语代办+特色服务”
针对县藏、彝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双语咨询、双语代办、双语调解”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满意政务服务,提供双语咨询1000余次,双语代办500余件,双语调解200余件。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便民利企。从政务中心、业务部门、乡镇(街道)干部等单位选拔业务骨干372人,组建1支覆盖全县乡镇(街道)的“朝夕政务”助跑团,对企业、老弱病残孕及退役军人、军烈属等群体,开启1737个政务服务事项“上门代办、异地帮办”的政务服务“零跑”模式,采取“统一接单、分类派单、片区跑单”方式,由人工客服统一接听便民热线,及时派单片区助跑团办理。目前,共帮代办群众事项件319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82%。
“政数结合+数字建设”
运用大数据手段,自主搭建石棉政务数据大屏、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数据中台和 “四化”建设挂图作战数据大屏,将县政务重点工作进行数字化归集管理并可视化呈现,促进部门配合,强化闭环管理,进而推进目标效能。以美罗镇为试点,推行“数字乡村”网办模式,通过简化事项办理流程,优化办事所需材料,群众只需在钉钉应用中递交办理材料,就能进行事项的办理,大大缩短办事时间,让群众从只跑一次变为一次不跑,实现审批不见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以县“五防两保”为切入点,结合县应急管理局的多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县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与“互联网+社区”深度融合,推动石棉“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真正实现保安全、保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