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高质量谱写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区划改革后,面对政务服务体系由三级体系变革为区、镇(街道)、场、村(社区)四级体系的现实,乡镇工作重心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四项机制打造“十分钟政务服务圈”,让老百姓办事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一、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坚持上层引领。区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组长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行政审批局,统筹管理指导全区政务服务工作。二是强化统一指导。明确区行政审批局为区、镇、场、村(社区)四级便民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全区便民服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业务指导与考核工作。三是推行逐级管理模式。实行区管镇、镇管场、场管村的逐级管理模式。
二、完善服务功能机制。一是实施便民服务“8+1”运行机。“8+1”指8个不变(便民惠民宗旨不变、服务窗口不变、服务地点不变、服务流程不变、服务模式不变、管理制度不变、责任主体不变、考核方式不变、)和1个完善(完善功能配置),保障了便民服务平台运行。二是各镇便民服务中心(室)增设电管员。三是建立网格服务联动机制。基层网格服务深度融合,建立便民服务与网格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全区有村(社)有网格员261名,由他们开展公共服务事项代办服务。三是深化“三个代办”。通过“三级代理”模式有效办结,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四是着力深化“大数据”服务。在新桥镇试点,以“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台为基础,联合中国电信开发了集政务服务、综治管理、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服务调度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办件流程和已申办事项进程,将“数据流动”惠及大众。
三、强化资源整合机制。一是统一领导机构设置。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由副科级领导担任,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组织领导。二是统一整体风格风貌。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名称、标识、整体色系、柜台、桌牌、工作牌、制度规范、公示栏等按统一规范制作。三是统一集中开放办公。大厅设公众休息等候区,配备座椅、报架、饮水机等公共设施,统一窗口设置,一窗办理,内部流转。五是统一进驻服务事项。将清单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做到了应进必进。六是统一网络软件使用。使用“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件。同时,依托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扩大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事、网上反馈范围。
四、完善创新发展机制。一是创新实施“三级代理”服务模式。村(社区)建立服务代办点,设1-3名代办员,全程代理村(社区)群众在区、镇、场三级申请事项,实现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找为一次办、变进多家门为进一道门、变临时随意办为集中规范办。全区落实区级部门代办员25名、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代办员51名、村(社区)代办员690名。今年以来全区通过“三级代理”模式共计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 15987件。二是创新建立多元监督提升效能建设。通过网络监控、明察暗访等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就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熟知度、按时办结情况、文明服务情况等进行“把脉”“找茬”,多维度推行阳光监督。三是鼓励各地打造特色服务。新桥镇街子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圆桌”办公区域,将过去的柜台办公改造为“零距离”交流的“圆桌”办公,与群众开展无缝交谈。仙鹤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四员”管理,即:镇指导员、村管理员、社情报员、户信息收集员,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该镇同时推出“一个管家全覆盖”服务模式,就水、电、气、路、网、邮人员分类建库,群众只需拨打值守电话,便民服务中心就随机安排服务人员;魏城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承接权力事项专岗”,确保区级下放事项“有人接、有人干、人会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