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将促进民族团结融入政务服务工作实际中,全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少数民族地区延伸,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放管服”改革成果,用优质的政务服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打造民族特色服务阵地,推动服务下沉。一是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在少数民族乡镇开展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建设,打造“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室”,统一名称标识、软硬件配置、服务流程和评价监督机制,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将基层便民服务大厅打造成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家小院式”服务阵地,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获得感。二是组建便民服务队伍。为少数民族乡镇选优配强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便民服务工作,配备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工作人员,严格实行AB岗制,确保群众办事不找人、办成事不求人。落实村级代办员,由村干部兼职村代办工作,实行“定点代办+流动代办”模式,构建“村级收件--镇级审核--部门审批”三级联动全程代办机制,实现“一站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办成事。三是下放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先后分两个批次下放5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271项公共服务事项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4项公共服务事项到村(社区)代办点,进一步拓展就近办、马上办范围。结合当地实际梳理高频事项,印发《雅安市镇(村)办理事项指导清单(群众视角)》,制定“我要建农房、我要流转土地、我要找工作”等43个群众视角办理事项,让群众易懂、易办、满意办。清理取消需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100项,规范基层权力运行。
2.推动“双语”政务服务,打通语言壁垒。一是完善“双语”服务要素。在全市4个民族县13个民族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设立健全“双语”标识标牌,制定“双语”办理事项清单、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构建双语综合服务大厅。二是设立“双语”综合窗口。在少数民族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双语”综合服务窗口,在便民服务站设立“双语”代办综合服务站,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双语代办点,配置“双语”服务工作人员,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覆盖少数民族群众10.1万余人,让少数民族群众办事享受一窗集成服务成果。三是实施“双语”全程代办。整合民族乡(镇)、村(社区)“双语”服务工作人员及少数民族群众力量,推动政务服务全程代办帮办。落实“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代办帮办工作机制,提供定点代办服务和上门办理服务,进一步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目前“双语代办”为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事项13638件。
3.创新便民服务内容,打通服务末梢。一是开展“政务服务大篷车”走基层活动,以“流动政务服务大厅”的形式,送服务“进村社、进农家、进藏乡、进彝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家门口”办理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就业服务、普及防诈骗知识、新冠疫苗接种须知等服务。二是组建“双语”政策宣讲团,利用藏族新年、彝族火把节、民族宗教节、家族会等节点,通过集中宣讲、入村调解、入户指导、进企调研等方式,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惠农惠民政策,发放代办事项目录、“就近办”服务指南等宣传资料,确保惠农惠民政策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到位、落实到位。三是推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收集高频政务服务问题,组建“朝夕政务”助跑团,开启1737个政务服务事项主动上门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目前已服务少数民族群众7100余次、9300余人,解决问题58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