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整合便民服务布局。着眼“增强服务能力”,保留被撤并5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7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的闲置阵地为辖区便民服务站和驻村(社区)办事网点,积极为附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办理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确保群众办事不跑路、服务群众不脱节。
二是规范服务事项清单。以市“三张清单”为依据,全面梳理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民政、法律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镇级公共服务事项192项,村级快办事项61项,跨镇通办事项41项,配制易看易懂的办事流程指南手册和简易操作流程图,以二维码形式置于窗口显著位置,让群众扫“码”服务。
三是完善镇、村代办制度。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机制,优化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开展灵活多样的错时延时服务、东山客家话、智障手语、入户代办、现场核验、微信预约等镇、村代办制度,依托“96123”、手机APP、“两微一博”等平台畅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疫情期间为群众提供各类代办服务30276件,有效改进利民服务方式。
四是构建多维便民服务体系。围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3+X”便民服务体系向11个居民生活小区、楼宇拓展延伸,建立以小区物业党建为平台的“微阵地”,打造群众身边的“微政务”,努力实现群众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与群众办事两不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