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以村(社区)体制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为契机,紧紧围绕社区治理工作,以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小区空闲空间“微改造”、建立“微阵地”、打造便民“微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一是坚持“破”“立”并举,搭建“党建+服务”新机制。围绕着居民需求多样、服务多元目标,深入开展民意调查,找准服务群众的最佳载体和切入点,广泛在大型商住小区、集中安置片区等7个小区叠加政务服务功能,将涉及到群众居民日常办理的6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5个便民公众号,以二维码、公共服务APP形式在小区公共服务区域显眼处公开公示,提升居民办事便利度。形成党建引领、物业主体、属地管理、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3+X”便民服务体系,将服务向院落、楼栋延伸,让小区“微服务”接地气,近民意。
二是坚持“管”“服”结合,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创新服务品牌,打造居民“找得到、叫得应、起作用”平台。试点在新都街道汉嘉国际、北欧印象等2 个小区设立“样板点”,建立小区便民服务公示栏,公布服务热线、诉求热线、监督电话,方便居民求助办事;采取“互联网+”模式,积极为居民提供优生优育、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社保医保就业等各项业务政策解读和办事指南,提供“8小时+”便利服务,并利用小区意见箱、微信群等建立起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和居民多方沟通渠道,实现问题征询、意见建议和上门服务“一条龙”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人足不出户便就可以享受到便捷服务。
三是坚持“制”“治”融通,推进服务能力大提升。以“微阵地”聚人气,大力推行“党建+代办”,引导物业服务企业采用社治理念,实施亲民化改造,配齐小区书吧、居民议事区、儿童娱乐、手机充电、工具借用、租房信息发布、社区活动咨询等功能,为小区居民打造“温暖客厅”驿站。在此基础上,向小区派驻协管员,发动流动党员成为小区治理的骨干,广泛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服务新模式,为办事群众主动提供爱心药箱、失物招领、免费阅读、免费饮用水等服务,让便民服务更贴心、居民更暖心、小区治理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