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网格化 微服务”服务体系,创新便民服务模式。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为基础,将各镇(街道)村(居)民小组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每一个小网格,建立一个微信群和一名网格员(共12名网格员)。在镇上成立网格化管理办公室,村上成立网格化管理站,明确村干部为所联网格的管理员。通过“网格化 微服务”实现镇、村便民服务全覆盖、制度化和精细化。并利用微信网格服务群,作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收集整理上报群众的呼声,传达相关政策,实现党委政府和网格员的互动,进而实现网格员和群众的互动。
二是深化“互联网+便民服务”,推行智慧服务“掌上办”。以权责清单事项为依据,梳理街道便民服务事项,运用镇(街道)公众微信平台,将城管、房屋租赁、计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高频服务事项开通网上预约、在线预审、在线申办和网上咨询服务。群众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将材料电子化上传预审,待得到预审结果后,自动转入后台处理,减少群众等候和来回跑的麻烦,实现“零跑腿”。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通过各社区已建立社区居民QQ群或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或短信群发平台,及时传达相关政策和推送便民服务事项,在线为群众解疑答惑,实现群众办事“多走网路,少跑马路”。
三是健全社区多元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品质社区的建设。以社区治理“三去一改”为抓手,打造便民服务综合体、建立24小时便民工作站,并积极引入、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五星”级服务。通过开展社区讲乡坝故事、忆乡愁风俗、晒良好家风、金点子征集、“时间银行”等体现民风民俗配套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素质和参与意识,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高品质社区凝聚了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