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饿了,打个电话叫份外卖,这在城里是常有的事情。最近,这样的好事在蓬安农村也悄然出现,只不过农村人的外卖不是餐馆的美食,提供服务的也不是美团的外卖小哥,而是无偿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近三千名“民事代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近日,在龙蚕镇苏家坡村,记者就亲眼见证了“民事代办”为群众送“外卖”的场景。
【现场同期声 洗衣粉、洗洁精、大米是你打电话喊带回来的,今天抽空时间给你拿过来了。】
【现场同期声 大姐,这是那天你喊带的大米和孙儿带的饼干、油,今天抽空时间带过来了。】
说话的中年男子名叫顾祝生,是苏家坡村的党支部书记,跟在他身后的是村主任钟玉芳和村文书陈友兵。那天是龙蚕镇的当场天,按规定村干部要到镇上集中办公,借此机会,他们顺便为本村4户村民采买了一汽车后备箱的生活物资,并挨家挨户送过去。村民刘洪益由于腰椎骨质增生,行动不便,几位村干部还亲自帮他把东西送进了家门。
【苏家坡村村民刘洪益 像是取农保、社保这个钱,都是他们给我取,我有啥(事情)直接给他们说一声,我一个电话打去,他们就给我办好了。】
现年78岁的刘老告诉记者,他自己身体不好,老伴又走得早,儿女都在外打工,多亏了村干部为自己帮忙跑腿,什么事都办得巴巴实实。看得出来,刘老对干部们提供的代办服务十分满意。
苏家坡村的民事代办服务得益于蓬安县大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据了解,今年以来,蓬安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砍掉不必要的环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让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先进经验还被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关注。
为了深化改革,蓬安县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体弱多病且不熟悉低保、计生、城建等事项的办理程序等实际,积极推出了村级事务代办员制度。在村(社区)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积极鼓励村、社区干部及驻村工作同志争当"民事代办",让他们为群众提供各类证照办理审批等40多项代办服务,老百姓办理残疾证、低保、高龄补贴、建房审批等政务服务事项,无需出村,只需将一应资料交给“民事代办”,“民事代办”就将所有手续跑好,还送证上门。同时,基层干部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感情,进一步拓展了“民事代办”的内涵和外延,在代办证照的基础上还为群众提供日常生活物资代购服务,从而打造出了“民事代办”的“升级版”,解决了群众镇村两头来回跑,既耗时间又耗精力的矛盾,实实在在的为群众提供方便。
【苏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顾祝生 我们下村,找我们买包烟,买点茶叶,牙膏牙刷这些我们都是顺便一起带下来,低保户、残疾户、精准扶贫户、困难户,还有所有老百姓,基本上我们都帮他们办。】
截至目前,蓬安县、乡、村三级已设立集中代办点647个,落实专职和兼职代办员2058名,为企业和群众无偿提供代办服务26587件。“最多跑一次”改革让蓬安政务服务新气象清风扑面,也让广大群众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