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多智互联”优化交易主体现场体验
2024年以来,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新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5G、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智慧交易系统,突出“数智赋能”“智能互联”,持续提升交易主体的现场体验感和获得感。
一、场地设备“智能总控”。新建智能总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设备、系统、服务、管理之间进行优化组合和互联互通,实现通信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人员管理“四个智能化”。交易信息展示大屏、自助查询机、不见面开标终端等设备实现自动管理,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结合“工位制”分散评标,实现评标专家席位由系统自助分配,在提高评标场地利用率的同时,有效预防业主代表干预评标、评标专家之间互相打招呼及传递消息等违规行为。
二、主体身份“智能识别”。项目开标当天,代理机构、业主代表、项目监督人员通过刷身份证和现场人脸照片进行“人证比对”,实现精准身份核验和快速自助制证,切实解决了各方交易主体人员身份验证环节繁琐、信息遗漏和人员假冒等风险,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中心对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接入评标专家身份门禁管理和轨迹定位管理系统,实现评审专家在场行为全程记录、场内轨迹全程跟踪,推动专家管理更加精准规范。
三、身份马甲“智能发放”。在省内率先自主成功研发工程建设交易主体身份识别马甲智能发放柜,交易主体完成身份验证后,人脸识别信息自动推送到马甲发放柜,交易主体通过人脸识别可领取身份马甲,当天未认证身份的无关人员无法领取,实现业主代表、项目监督、代理机构三方主体的身份马甲自动领取、自动归还,全程留痕,防止无关人员冒领,有效提升现场服务效能。通过身份马甲,实现对各方交易主体的精准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交易现场秩序。
四、现场办事“智能引导”。在自助服务机上设置场地功能布局图,实现交易主体办事智能引导;在受理大厅设置智能语音机器人,提供中心简介查询、导览讲解、智能问答、智能查询、无人值守、趣味问答等服务,办事主体可通过机器人查询相关交易信息或者引导至相关区域,实现智能贴身服务。同时在评标区域,设置物品递送机器人,机器人根据递送任务进行自动送餐,支持多份物品、多个目的地送达,送达后自动呼叫评标专家进行拿取,有效斩断评标期间工作人员与评标专家之间的物理接触,防止人为干预评标过程。此外,将当天项目开标信息与现场广播进行互联,通过语音引导交易主体进入对应的功能区域。
五、现场人员“智能管控”。不断优化“不见面开标大厅”现场功能,在门外设置门禁系统,业主代表、项目监督、代理机构选择系统分配的开标大厅,扫脸识别后方能激活不见面开标系统进行开标,避免交易主体走错房间或者无关人员进入开标室,有效规范开标现场秩序。同时,推行“四统一”和“五随机”,即:当天工程建设项目开标时间、专家抽取时间、专家到场时间、专家用餐时间和评审专家随机抽取、评标副场随机分配、服务人员随机选择、评标工位随机生成、评标顺序随机排序,有效减少交易现场违规行为发生。
六、专家评标“智能辅助”。围绕专家评审过程中反映的难点、堵点,将评标流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在新系统建设中优化提升辅助评标系统智能化程度,技术标暗标评审过程中,系统自动分析投标文件技术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商务标打分计算过程中,系统直观展示报价及得分计算过程,出具评审结果时,自动展现评审细节及评审依据,便捷专家评委再次复核及一键引用,减少专家低难度的重复性工作,减轻专家评标压力和工作量,有效提升评标效率。
七、提醒服务“智能推送”。针对招标人、代理机构、项目监督等经常因政策不清、操作不熟、个人疏忽等,导致超期办理、开标迟到、不认真履职等问题,从服务着手,变被动为主动,变延后为超前,创新推行全流程“提醒服务”,对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排查,明确交易重点环节作为提醒服务的时间节点,通过手机短信提醒、交易系统提示、电话人工告知、现场广播提醒、网上曝光提醒多种方式,提前告知相关程序和要求,让交易主体时刻紧绷“依法阳光交易”这根弦,保障交易现场管理规范有序。
(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