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今年以来,凉山州坚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以企业和群众眼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利企惠民。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联合攻坚解难题。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按照“州县(市)统筹、条线协同、数字赋能、大胆创新”原则,成立工作专班,每个“一件事”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政务服务管理局“双牵头”推进,实行“一事一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推进时间、责任分工,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异常办结、办件事项分发失败等堵点难点问题,推动重点“一件事”落地可办。
(二)逐个突破抓推进。坚持试点带动加实地督导的工作模式,以西昌市、甘洛县为试点,分区域、分阶段、分批次一体推进。截至目前,13项国家重点一件事均已基本完成事项配置并规范办理,实际办件1825件;“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在人社、就医购药、交通出行以及文化体验领域功能已基本实现,正在持续拓展完善。
(三)帮办代办提效率。依托全州无差别综合窗口提供“一件事”帮办代办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一件事”政策咨询、流程辅导、审批代办服务,对线上流程尚未完善的个别事项,通过线下流转的形式,让“一件事”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截至目前,全州各级无差别综合窗口为企业群众提供“一件事”咨询服务5000余次,流程辅导172次,审批代办服务117次。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数据壁垒导致信息交换不顺畅,制约办事效率提升。如:群众在办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时,由于公安户政系统和政务服务系统的对接不畅通,信息交换比较慢,导致办理周期延长,群众反映“还不如自己一个个窗口办理还快些”;在办理“退休一件事”时,政务平台分配任务,社保待遇核定,医保和公积金不能及时接受业务,出现错误只能作废,不能回退到上一步,推件和反馈等待时间过长;在办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时,四川省一体化政务平台与全国残联信息化平台未打通,目前仍要重复录入。其余“一件事”或多或少都存在数据共享不充分、因系统平台等原因延长办理时间的问题。
(二)推进机制不顺导致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较差,工作成效不明显。“一件事”通常具有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跨层级等特点,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高效协同。目前大多采取的是行业部门和政务服务部门“双牵头”的推进模式,而在部分地区行业部门协同度不高,政务服务管理、协同、配合职责边界有待进一步明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仍需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实际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政务服务平台反而成了摆设,导致“一件事”办不成、办不好,甚至消耗了社会资源,降低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
(三)申请表格要素过多,流程模式设置脱离群众实际,填报较为繁杂。凉山州集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于一体,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涉及需要网上申请或现场填报申请表时,有较多群众看不懂、填不来,在现场申请的由综合窗口工作人员采取帮办代办的形式为其服务,自己在网上办理的群众经常因为表格漏填、错填等原因,导致一直在反复提交,无法顺畅办理,因而群众接受度不高。
三、工作建议
一是打通数据壁垒。“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是实现数据共享。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着力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强化数据赋能,推动公安、卫健、税务、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非涉密数据按需向地方回流和直达基层,破解困扰基层的数据重复填报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的同时,大幅提高职能部门和办事窗口为民服务效率。
二是强化推进机制。建议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细化每个“一件事”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及各自职责,让相关部门切实履职尽责,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协同,搞好工作沟通对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省事、省心、省力的服务。要强化监督机制,对于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惩处。
三是优化业务流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关键在“高效”,目标在“办成”,落脚点在“事”。建议充分了解企业和群众的诉求,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优化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尤其是前后置环节,完善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使“一件事”办理流程模式更加切合企业和群众预期,努力把好事办得更好。
(凉山州政务服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