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构建三级审核机制,提升采购文件编制质量
近年来,采购文件质疑、投诉现象逐年增多,成为困扰采购人的主要难题之一。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对政府采购透明度、公平竞争的预期不断增加。作为集中采购机构,如何解决上述矛盾,进一步提升采购文件编制水平,降低质疑投诉风险,保障采购时效和质量,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了“科室内审、多科室联审、专家会商”三级审核机制,进一步提升采购文件编制质量和水平,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平、公正和高效。
一、主要做法
(一)内审:压实责任,严把“出口关”。要求对所有采购文件必须进行“内审”,建立一套清晰标准的内审流程,从采购文件编制人员的初次自审,到科室内部人员的交叉审核,再到科长的最终把关,形成了一道道严密的质量防线。内审不仅关注文字表述、格式等表面问题,更深入到采购文件的核心内容,如资格条件、采购需求、评审办法等,确保这些关键要素既符合项目实际需求,又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潜在的排他性和倾向性。同时,要求每一步审核都留有痕迹,整个流程均有据可查,纳入项目档案,确保了追溯性和透明度,压实采购文件编制科室和责任人员的主体责任。
(二)联审:协作配合,严把“程序关”。采购活动涉及文件编制、组织评审、信息发布、质疑投诉等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为确保程序要求合法合规,我们在内审的基础上,对于需要现场演示、样品展示或可能引发质疑投诉风险的,以及其他较为复杂的采购项目,启动联审机制,组建由政府采购科、交易组织评审科、交易监督科等跨科室人员组成的联审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全面审查采购文件并形成书面结论,以增强审核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确保采购文件的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同时,通过前期介入采购文件编审过程,对于后期组织评审、处理质疑投诉时更得心应手。
(三)会审:专家参与,严把“质量关”。对于预算金额较大(1000万(含)以上)的政府重点、重大项目,涉及重大民生事业、存在较大社会影响及质疑投诉风险的项目,技术要求相对较为专业的项目,或在关键条款上与采购人意见难以一致时,将启动会审程序,组建会审小组,会审小组除了中心领导和各科室业务骨干外,还邀请采购人代表、外部专家、法律顾问等,汇集多方智慧,从程序、技术参数、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对于会审小组审核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结论,由文件编制人员会同采购人严格按照会审要求修改采购文件,确保采购文件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二、取得成效
(一)采购文件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内审、联审、会审多层级、全方位的审核机制,有效规避了采购文件中的错误和遗漏,确保了文件的合法合规、公平公正,显著提高了采购文件的编制质量,大大减少了因采购需求不合理、采购文件瑕疵等引起的质疑和投诉,确保政府采购活动顺利推进。
(二)采购效率与成本双重优化。实施内审、联审、会审机制,虽增设了前期的审核环节,但通过规范化的流程,避免了后期可能导致的更正修改、质疑投诉、重新招标等繁复程序,总体上压缩了采购时长,提高了采购质量,也避免了多次招标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了真正的降本增效。
(三)内外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文件内审使得科室成员有机会接触更多项目,加强成员间业务交流探讨;联审制度打破了流程化管理带来的信息壁垒,促使科室间沟通与合作更为紧密,有助于整体把握全流程业务;会审制度引入了专业技术专家和法律顾问,进一步丰富了采购文件编制视角,提升了编制水平。
(四)提升了整体形象与公信力。规范、透明、高效的采购流程,健全完善的审查制度,增强了政府采购公信力,吸引更多优质供应商参与,赢得了政府采购活动各方的高度评价,采购人、市场主体对政府采购活动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不断提升,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