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聚力破点”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瞄准民营企业发展重难点,聚指成拳,靶向发力,切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要素保障,撑起民企开办支点
(一)金融保障。深入实施“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产业链核心企业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会商机制,畅通退税资金拨付、退付通道,确保及时安全退还到位。截至目前,增值税留抵退税65.86亿元、惠及企业2260余户,减免税费171.14亿元、惠及纳税人66万余户次。
(二)项目保障。聚焦本土民营经济“四个门类”,面向全市各产业、大中小企业深入挖掘项目需求,明确产业方向、项目简介、需求条件、计划投资金额、联络方式等基本情况,精确筛选整合全市各类适宜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项目。2024年上半年共发布机会清单110个,计划投资金额57.249亿元。
(三)人才保障。政府搭台,市场主导,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用工保障。通过座谈会、企业走访、调查问卷等,收集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岗位条件,组织民营企业“抱团式”参加各类专场招聘活动,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二、聚焦全面服务,解决民企经营难点
(一)专席服务。依托市网络理政平台设立“企业专席”,建立企业服务专业知识库,配备专席话务员快速回应企业咨询,打造“专人接办,专单督办、专席回访”闭环服务模式。同时,动态更新企业服务知识库,实行“简单诉求查库实时解答、复杂问题一键转派三方”模式,收集汇聚企业反映集中的高频问题、共性问题,指导涉及部门做好诉求化解工作。
(二)维权服务。聚焦企业立案难、审限长问题,开通涉企案件快调、快审、快裁“绿色通道”,提高中小企业诉讼立案、结案效率,降低维权的时间和成本。目前,案件平均结案时间37.99天,缩减4.11天。
(三)培育服务。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设立“个转企”工作专窗,提供证照办理、账户开设、免费刻章等“一窗受理”服务,推行“无障碍准入”登记程序,支持个体工商户保留原字号、企业名称等,最大限度承继商号价值。根据属地、行业开展逐户摸排,编制形成“个转企”重点培育库,按照“实施一批、带动一批、储备一批”原则,结合跟踪服务掌握的经营情况,实现精准指导、动态管理。
三、聚焦存量拓展,激发民企发展动点
(一)目标拓展。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布局情况,在全省率先统筹推动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园、专业楼宇、城市商圈、农文旅基地、科技孵化器等五类产业空间建设,2024年,全市预计打造五类产业空间222个,2028年,累计打造362个以上。
(二)机制拓展。全面推行产业空间“市领导挂帅”“季盘点、月调度”、政务服务延展、企业人才招引、跟踪问效等工作机制,通过在服务上、用工上、存量空间上下功夫,为产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要素,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三)场景拓展。聚焦五类企业集聚区给予政府采购、市场机会和相关场景应用支持,加快批量孵化、培育、引领一批企业发展壮大。引入专业投资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应急转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元金融服务,为其开发建设、改造提升、生产经营等提供创新金融产品。2024年,全市“五类产业”空间建设预计推动全市新增各类企业1.58万户、带动就业12.2万人、新增营收730亿元。
(宜宾市政务服务和非公经济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