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南充市启动了交通领域工程招投标“暗标盲评”改革试点,目前已扩展至住建、水利行业,共累计评审项目23个,总投资1.75亿元。南充的做法受到了国、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并相继宣传报道。相关经验也在省中心召开的川东北片区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介绍。具体做法如下:
紧盯1个环节靶向施策
近5年,随着全市招投标系统治理的深入推进,招标、投标环节逐渐规范,招投标领域的突出问题更多向评标环节“集中”,业主代表、评标专家滥用自由裁量权,主要表现为:不按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评标,抱团成伙、操纵评标,充当“标霸”,暗示性、倾向性评标。“暗标盲评”就是针对评标环节的这些乱象而推行的靶向治疗方法。
2个系统相互补充
2021年以来,南充建成和完善了南充市政府投资项目“一网监”系统,实现了对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招标、投标、中标全过程的大数据智能化监管,但还缺乏对评标环节的实时在线监管。“暗标盲评”系统通过屏蔽投标文件中技术文件里的企业身份识别信息,将企业的“明标”变成“暗标”,专家在评标时无法对应特定的投标人,评标过程由“开卷”变成“闭卷”。“暗标盲评”系统补齐了“一网监”系统对评标环节的监管,实现了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智能监管。
3方协同高位推动
“暗标盲评”工作模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都作出了批示提出了要求。作为年度深改工作的重点任务,按照“纪委主推、发改主导、部门主抓”的格局全力推进。
一是市纪委监委全力护航,将推行“暗标盲评”作为工程招投标案件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重点举措。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军多次亲自调度指导,两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
二是发改部门将“暗标盲评”作为2024年工程招投标领域头号改革任务和进一步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2023年7月,印发《南充市持续深化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 进一步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20条措施》明确提出了探索“暗标盲评”模式。2024年1月,召开了全市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第1次联席会暨“暗标盲评”工作推进会,总结了“暗标盲评”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审议通过了《南充市推进“暗标盲评”工作方案》。为便于工作落实落地,组织了全市300余名招标人、代理机构、招标人代表开展专题业务培训,进行宣传引导。
三是各行业对推进“暗标盲评”明确列出了“时间表”和“任务图”。2023年8-12月,“暗标盲评”在交通领域开展试点;2023年12月-2024年1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善了场地,按照“工位随机”模式要求改造和升级了设备;2024年1-3月,住建和水利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完善升级了“暗标盲评”评审系统,完成了范本文件制定和系统测试演练;2024年4月,住建和水务领域“暗标盲评”范本上线运行,项目顺利完成开评标,“暗标盲评”模式全面铺开。
6项举措叠加发力
6项举措分别是评标专家工位随机、评审顺序生成随机、标书格式线上统一、评审全程线上开展、抓细招标人代表监管、抓实现场监督人员监管。这6想举措又分别两两形成了“双随机”“双线上”“双监管”的“暗标盲评”整体格局。
一是评标专家工位随机。将评标室分割为若干独立的“评标工位”,评标专家在签到后自动获取随机分配的工位号,在指定工位登录系统完成身份验证后开始评审工作。打破了“一室评一标”的模式,防止“面对面”评标可能出现的“熟人”专家勾连、招标人代表暗示引导等干扰评标问题,形成了“同室不同标,同标不同室”的新格局。
二是评审顺序生成随机。同一项目评标专家的评审文件顺序由系统随机生成,“同标不同序”,专家评审结束后系统自动汇总每个投标人的最终得分。有效减少“印象分”“关系分”“对照打分”“暗示评分”等违规情形,最大程度保证评标专家评审的独立性、客观性。
三是标书格式线上统一。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编制软件中都明确了“投标文件编制规范”,细化到纸张大小、方向、页边距、字体、字号、图表格式等字体排版标准。系统自动检测上传的投标文件并进行再次“格式刷”,确保在技术文件中屏蔽企业名称、公司人员、公司标识等身份信息,生成统一化、格式化、模块化的“暗标”文件。
四是评审全程线上开展。评审过程中专家使用云端工具打分、签章,通过音视频交互系统线上交流,实现全程无纸化、电子化、远程化评标。每个评标工位设置了无死角监控摄像,同一项目所有专家的工作音视频实时传输至监督室,并集成显示在一个页面,监督人员同步查看。项目结束后每名评标专家的评审音视频自动生成独立电子档案,全过程可回溯。
五是抓细招标人代表监管。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代表规范管理的通知》,细化了3步选派程序、8项选派条件和选派时间要求,建立了招标人代表31项“负面行为清单”,加强对招标人代表的考核评价,倒逼招标人代表规范评标。
六是抓实现场监督人员监管。印发了《南充市工程建设项目开评标现场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行政监督部门开评标现场职责分工,制定评标现场监督人员工作规程,从选派条件、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考评管理等全面加强现场监督人员的“再监督”。
6大成效优化评审环境
一是降低廉政风险,预防惩治腐败。有效阻断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减少幕后交易和贿赂现象,促使招标、投标、评标各环节依法依规。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政府投资。“暗标盲评”模式下,技术评分环节更加客观公正,以技术标得分畸高实现中标价“虚高”的操作模式不再有效,投标报价不再是部分投标企业可有可无的考量,最终中标企业“质优价廉”成为了“暗标盲评”的常态。
三是推动监管转型,提升数智监管质效。创新评标环节数字化监管方式,纵深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推动现场监管向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转变,建成开放协同的监管网络,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四是净化评标环境,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评标活动更加专业公正,有效保护市场主体权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市场主体营造规范透明、公平公正、服务高效的交易环境。
五是保证竞争择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优中选优”,中标者真正具有能力和资质,保障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落地提速增效,推动招投标活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六是维护公平正义,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发挥竞争择优作用,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招投标市场转型升级,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公平开放的招投标市场。
(南充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