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以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四化”建设为抓手,为基层治理培元夯基、注力赋能,纵深谱写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新诗篇。
一、以试点示范为起点,达全域创建之高点。
夯实做优基础。2020年以来,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以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完善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修订完善政务服务标准规范,在全省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基础上创新增加“亲民化”建设,打造了具有雅安特色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四化”建设。2022年1月,名山区13个镇(街)已全域创建成为全省示范便民服务中心、全市42个便民服务室被确认为首批省级示范便民服务室。25个便民服务中心被确认首批市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30个便民服务室为首批市级“示范便民服务室”。
提速全域创建。2022年,石棉县因“9.5”地震影响申请并获准延迟验收外,全市共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18个,占比18.8%。市级试点25个,占比26%。2021-2022年,全市省级试点累计达31个,市级试点累计40个,试点覆盖率达74%,实现中心镇(村)全覆盖,全市政务服务“四化”全域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以全程代办为原点,治基层服务之痛点
推行全程代办服务机制。针对农村群众办事远、办事难,基层政务服务人员少,事情多的难点和痛点,积极探索出以“定点代办+流动代办”为运行模式,“村级收件--镇级审核--部门审批”三级联动的基层政务服务“全程代办”新路径。在名山区率先推行村级便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村干部兼任代办员,提供清单化、菜单式、预约型、一卡通、全代办服务,并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增强村级为民办事能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
实施审批服务下沉办理。通过下放事权,印发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下放指导清单,将28项审批事项、 138项公共服务事项指导下放至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动态调整。持续推动农林、民政、社保等群众经常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乡镇(街道)、村(社区),让“镇村代办”变成“镇村能办”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
科学撤并便民服务站点。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精神,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通过科学论证和广泛征集民意,“强两头去中间”,加强村级代办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代办帮办能力,科学合并撤乡并镇后的僵尸便民服务站点 13 个,僵尸代办网点39个,有效整合镇村政务服务资源,通过事项下放、力量下沉、服务下乡以及村级服务上移、各级政务服务力量巡回服务等方式,强化基层代办帮办,最大限度实现就近办、上门办、一次办,实现了资源优化组合和群众办事便捷双赢。
三、以创新赋能为基点,铸“四化”创建之“靓点”
政务服务“大篷车”走基层。打造“流动政务服务大厅”。开展“政务服务大篷车”“进园区、进企业、进村(社)、进农家、进藏乡、进彝家,”打造集行政审批、普法宣传、政策解读、产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功能、全要素、全域覆盖的政务服务智能流动窗口,面对面、点对点服务群众。
“双语”政务服务心连心。在全市4个少数民族县13个少数民族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汉藏、汉彝“双语”综合服务窗口,覆盖全市少数民族群众10.1万余人。每个少数民族乡镇设置双语岗,配备两名少数民族“双语通”工作人员,开展“双语接待”“双语受理”“双语办理”等综合服务,为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事项2万余件。融合法律和习俗,成立“路吉达克”“德古”等基层调解工作队14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3%以上。通过双语代办、双语帮办,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三化+亲民”服务有温度。在全省政务服务“三化”建设基础上,率先提出亲民化建设,着力打造“37度政务服务”品牌,凸显政务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情怀,彰显了政务服务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通过打造亲民化的政务服务场所,提供亲民化的办公设施,组建亲民化的政务服务队伍,开展亲民化的礼仪培训以及主动代办帮办、上门办、入企办,坝坝办、客厅办等送服务下乡、送温暖上门,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深化干群感情链接。
“政务服务+”延伸新内涵。将“政务服务+”模式扩容升级为以政务服务为原点、辐射融合党建、金融、邮政、供销等多部门、多领域的跨界合作综合体。通过“政务服务+金融”,设立金融综合服务站、助农取款点1000余个,通过推广“农e贷”,为企业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实现基层党政银资源优化整合。推行“政务服务+企业代办”,为基层发展强服务。印发《雅安市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实施办法》《雅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实施保障方案》。建立企业服务中心,推行代办员和代办专员分层代办模式,市县联动组建由211人组成的8支企业代办服务队伍。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保障要素,台账式实施企业跟踪服务,形成一套上下联动的“全方位”代办机制。聚力“政务服务+产业”,为基层发展添动能。印发《雅安市“基层政务服务+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结合村情特色,将基层政务服务力量融入产业发展,梳理特色服务清单,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务,打造了汉源蔬果、“名山茗宿”等特色农业品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