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德阳市政务和大数据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拼经济、搞建设”总体部署,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从服务链、运营链、共享链、标准链“四链融合”入手,着力构建“四个一”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店小二”服务模式,努力提升营商环境建设。近日,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编发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四川德阳市推出“惠企政策通”平台 智能服务惠企政策落地见效》经验做法,推广德阳模式,“园区行政审批‘直通车’服务”也获评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做法。
一、打造“服务链”,组建一支服务队伍
一是建立产业助理队伍。在各产业功能区组建“产业助理”队伍,围绕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生产运营、转型升级等生命周期涉及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拎包跟跑、“管家式”帮办代办的“一对一”线上线下多维度服务,确保企业诉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截至目前,全市各产业功能区已配置产业助理队伍188名,联系企业1176家,累计走访企业5411次,处理、收集意见建议2329条,提供各类服务7000余次,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开办变更、投资建设、融资信贷、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后台业务支撑。将金融、税务、人社等28个涉企市级部门作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成员单位,高效协同、密切配合,全方位服务产业功能区企业发展,为“产业助理”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形成“企业—产业助理—部门”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精准提供高效服务。
三是畅通线上服务渠道。依托钉钉智能办公系统,在全省创新推出了企业(项目)“钉式服务”,利用钉钉软件,开展线上咨询、线上指导、线上预审等服务,打造“钉钉扫一扫,办事不用跑”的“最多跑一次”德阳名片,该做法被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媒体刊发专稿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已组建项目专属群400余个,线上互动10000余次,解决问题2000余个,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二、打造“运营链”,建立一套直通机制
一是推动行政权力下放。按照“依法依规、按需下放、能放尽放”的原则,将区(市、县)承担的涉企行政权力逐步向产业功能区下放。目前,各区(市、县)已下放经济事务管理权限344项至产业功能区,工商登记、规划审批、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多个领域实现“一站式”受理、发证,企业开办“零成本·小时办”。2022年1-10月,全市新增企业7074户,其中:外资企业总数达347户,居全省第3位;企业总数达65085户,同比增长15.08%;新增市场主体25428户,同比增长10.18%;全市市场主体共257349户,同比增长13.53%。
二是搭建行政审批“直通车”。在全省率先建立“园区受理、网上审批、快递送达”的行政审批“直通车”服务模式,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目前,全市重点产业功能区均已开设“直通车”服务窗口,配备服务人员23名,“直通车”服务窗口可办事项474项。截至10月,全市产业功能区165个项目纳入“直通车”服务,协议投资额1048.11亿元,共办理事项390项。
三是推行“全程代办、一办到底”服务。实行工程建设项目“一名专员服务到底、一个计划推进到底、一套流程运行到底、一个平台沟通到底”的“全程代办、一办到底”服务模式,充分利用联合指导、并联审批、承诺容缺、一事一议等工作机制,助力工程建设项目跑出“德阳速度”。目前,已为320个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涉及投资额1969.67亿元,其中,新希望六和食品从项目入驻到试生产仅用时45天、卓越光电从项目入驻到试生产仅用时20天,通过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有效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
四是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改革,培育出一批优秀示范项目。张家港广大特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仅用时45天,顺利实现“签约即供地”;永志致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软包装生产线项目,从2022年8月12日拿地到9月22日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31天,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添彩印务有限公司迁建项目于6月24日开展现场预验收并当天出具意见书,7月4日完成联合验收投产,成功实现“竣工即投产”。
三、打造“共享链”,推广一个政策平台
自主开发“惠企政策通”平台于2021年12月24日正式上线运行,推出政策检索、智能匹配、奖励计算、项目申报、精准推送、免申即享等6大服务功能,实现与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德阳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以及德阳市民通APP的身份认证对接,实现三个平台的用户互联互通无感登录体验,并在德阳市民通APP上架惠企政策通移动端使用入口,已服务注册企业用户1316家,累计推送政策近20万次。
一是实现惠企政策检索推送精准化。收集国、省、市、县各类惠企政策原文3374份,分解出现行可用惠企奖补项目133条,精准标注政策级别、区域层级、企业属性、主管部门、主题词等特定属性,构建标准化、数字化、动态化的惠企政策资源库。同时打造政策推送机器人,通过智能精准推送、人工手动推送、用户自行订阅三种方式,实现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
二是实现惠企政策申报计算便捷化。对使用“惠企政策通”线上申报的惠企政策项目,提供政策原文、申报指南等信息查阅渠道,搭配智能填表、进度查看等辅助功能,让政策申报更智能、更便捷;无法使用“惠企政策通”申报的项目,平台将提示相应的申报渠道和咨询方式,让企业“找对门、找准人”。对涉及资金扶持的政策进行颗粒化分解,细化到企业类别、规模、营收等具体条件以及金额、渠道等具体奖补方式,用户可“一键”计算企业当前能享受的奖励补贴项目和金额,确保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三是实现惠企政策匹配兑现智能化。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AI智能匹配等技术,分别建立政策模型和企业模型,根据二者适配结果,为企业智能筛选出密切相关的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时刻“聚焦所需”。对部分申报条件明晰、企业信息完整、后期风险可控的资金奖补惠企政策,探索实行“免申即享”,将以往惠企政策由“企业申报、部门审核”转变为“系统智审、人工把关”,在企业信息与奖补条件完全匹配并核实无误的情况下,直接向企业兑付奖补资金,企业无需主动申报,真正在企业端实现奖补资金“免申即享”。2022年,我市首个“免申即享”惠企政策《2022年度民营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已成功向19家市内企业兑付奖补资金总计59万元,“数字经济应用推广”“数字经济试点示范项目”两项惠企政策也已接入“免申即享”,在企业端实现“无感”兑现。
四、打造“标准链”,编制一份地方标准
出台《德阳市产业功能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方案》,同步启动相关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由市政务和大数据局牵头,成立标准联合起草工作组,在积极收集整理省内外产业功能区服务企业的先进做法经验和深入总结梳理德阳市典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明晰标准的基本架构和编制原则,最终形成《产业功能区企业全生命周服务规范》,对产业功能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术语和定义、人员要求、工作内容、业务流程等11项具体标准进行了明确。目前,标准编制工作已进入最后的专家评审环节,预计年底前可印发实施,届时将为全市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一套更加科学、健全、可行、规范的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