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资阳市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整合系统,不断提高项目服务效能,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推动审批流程优化。立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强化部门协同,实施从项目储备到建成投产全环节并联审批。通过“合、并、联、调”等措施全面优化审批环节,项目审批从“串联办”向“并联办”“联合办”转变。根据项目类型、投资类别、规模大小、复杂程度等情况,将工程建设项目细分为11类,行政审批时间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出台《资阳市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将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流程压缩至12个,行政审批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印发《资阳市推进水电气信视联合报装接入工作方案》,联合打造水电气信视报装接入“提前介入、一表申请、一窗办理、联合踏勘、并联办理、联合验收”工作模式。
推动审批环节压减。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强化主线、辅线事项同阶段并联办理,切实减少业主跑动次数和事项材料重复提交次数;将带方案出让土地类项目、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仓库和厂房工业类建筑工程项目的用地许可阶段、工程建设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并联办理,减少审批环节1个以上;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58个高频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减免业主申请材料72份,材料表单在工改系统运行基础上减免22.5%。
推动管理系统整合。协同推进省工改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住房城乡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办件信息实时同步;全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统一设置投资建设项目服务综合窗口,实行“业主线上申报、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阶段办理、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出件”,构建起“部门科室服务部门窗口、部门窗口服务综合窗口、综合窗口服务项目发展”的审批模式;稳步推进“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工作,实现项目业主对评估事项进行一次申请、一次告知、同步编制、集中评审、统一反馈。
提升项目网办深度。完善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多评合一、水电气信报装、中介服务超市等辅线功能模块11个,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线上审批,深入推进项目审批“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今年以来,全市全流程网上办理项目1335个,办件3996件;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办件1737件;54家企业入驻“水电气信报装”模块,119家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中介服务超市,各县(区)、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累计完成压覆矿、环境影响评价等11个事项成果上传。
提升项目监管水平。印发《推进“双随机”抽查和重点监督检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办法》《关于健全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建设“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涵盖项目概况、视频监控、扬尘监控、噪音监控等子系统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2019年6月,“信用中国(四川资阳)”信用门户网站、资阳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和APP全部上线运行,同步归集并向国省信用信息平台推送“双公示”等信用信息68余万条。印发《资阳市关于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资阳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1年版)》《资阳市联合奖惩措施清单(2021年版)》,建立红黑名单和联合奖惩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和评价机制,初步构建了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创新开展“先建后验”承诺制、工业用地“标准地”,推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方案联审”“联合评估”“联合审图”“联合踏勘”“联合报装”“联合验收”,实行“一次告知、同步开展、统一受理、同步审核、统一反馈、统一送达”审批服务新模式。实施“容缺快补”,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设置帮办代办窗口,推行“业主对接代办员、代办员对接审批窗口”服务机制,由代办人员全程指导、协调、督促、代办项目审批,变“企业来回跑”为“专人帮代办”。资阳市保税区物流中心(B型)项目通过“先建后验”承诺制审批模式,工程施工提前90天。天府国际艺术城美术学院建设项目22天完成征地拆迁、90天完成前期手续办理、70天完成全院48栋建筑主体工程建设,刷新“四川同体量规划建设最快、四川教育类建设最快、资阳历史上建设最快”的“三个最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