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区域协作。推进政企校联盟建设,与东莞、舟山、连云港等38个城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推动建设政企校联盟27个。梳理劳务合作链条,打造驻外劳务合作工作站101个,创新组织“企业+乡镇”“企业+行政村”协作模式,促成舟山与我市20个乡镇开展定点劳务协作。推进“万达开”三地就业创业、农民工服务等36个合作事项实施,促成渝达两地异地就业20.5万人。
二、加强品牌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找准劳务协作结合点,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制式”培训,实现“结业即就业”。现已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成功打造“宕渠护工”“川东美导”等特色劳务品牌4个、“能源化工班”“海员班”等新兴劳务品牌3个。订单式“海员班”培训被人社部评为“十大就业扶贫典型案例”。
三、落实维权服务。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民工工作机构600余个,精准提供疫情防控、就业创业、回乡返岗、权益维护等服务。择优聘请20名律师组建达州市农民工公益律师团,依托四川省农民工维权服务指导站等平台,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解决工资拖欠、工伤工亡赔偿、补缴社保、经济补偿等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