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宾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深化环评改革,提升审批质效。一是实施超前服务。与项目业主沟通座谈,了解建设项目工艺过程、产排污环节等,结合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导业主确定环评形式、优选环评编制单位,加快推进环评文本编制。二是用好环评预审。针对重点项目,以“三线一单”划框子、定规则以及准入清单作为预判的科学工具,组织专家深入研判,对项目环境可行性进行预判,提前识别环境制约因素和敏感问题。三是优化审批流程。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内部审批流程。对四川时代等重点项目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接件、催办督办,及时跟进项目进展,全力提供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对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等重点项目环评审批18个(包括正极材料项目7个、负极材料项目5个,电池电芯项目4个,其他2个),总投资约472亿元。
二、加强帮扶指导,促进成果落地。一是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指导推进《宜宾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重大规划,把“三线一单”要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指导叙州区经开区、兴文经开区和高县经开区规划环评修编工作。完成《宜宾市五粮液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项目审查。目前,环评档案资料1500余盒,分类分区存档管理规范。二是以专班全程深度帮扶。围绕重点项目组建全程环评审批服务专班,实行“清单化”管理和调度,强化问题会商研究,研究落实进一步优化工艺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开展动力电池配套项目宜宾万鹏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期)项目环评审批中,通过提出优化工艺措施,实现氮氧化物排放量从每年27.03吨降至16.05吨,每年减少10.98吨氮氧化物排放,污染物削减率达40%。
三、强化以点带面,持续改善环境。抓实长宁县“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推动环评体系改革实践,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借鉴。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敏感区应划尽划,将优先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前,长宁县森林覆盖率达58.2%。二是严守资源利用上线。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耗量。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引进竹木加工、新材料制造等绿色产业,严守资源利用上线。近三年,长宁县全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0.55吨标煤/万元降低至0.52吨标煤/万元,全域用水总量由9924.55万吨降低至8644.09万吨。三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深入推进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管控,探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落地见效,保障土壤环境安全。近三年,长宁县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PM2.5由41.1微克/立方米降低为35.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由306天提升至323天,水环境质量稳定保持Ⅱ水质,持续优于目标Ⅲ类水质要求。四是细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禁将排放污染物的项目落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切实加强优先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