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整体谋划,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将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工作落实。一是扎实开展专题调研。3月,按照全市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题调研工作安排,制定专项工作调研方案,邀请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领导莅临指导,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博带队对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摸清找准便民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群众期盼和未来目标,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确定了2021年度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2020年,邻水县被确定为全省11个县(市、区)首批试点县之一。2021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报市政府领导同意,制定《广安市推进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广政管发〔2021〕4号),将武胜县、华蓥市作为新增省级试点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其他县(市、区)、园区作为市级试点,每级试点确定一定比例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以试点示范,形成全市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格局。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指导。为确保各项工作迅速启动,成立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责任制,局班子成员包片负责,每月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3次以上,每季度召开1次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碰头会,局党组每半年召开1次调度会,听取包片领导的工作情况汇报,交流工作经验,找出问题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对策,推动全市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聚力破解难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镇村便民服务平台布局不合理,服务事项与群众需求不匹配,办事远、盖章难,只咨询不办事等问题,全面梳理清单,建立问题台账,聚焦聚力破解。一是落实“三化”要求提升便民服务能力。督促指导区(市、县)、园区推进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设服务场地、软硬件配置、统一名称标识和服务流程等;按规范化要求梳理服务事项、匹配服务需求,及时公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事项、进驻事项、高频事项和群众办事目录,落实综窗受理,推行电子印章应用;按便利化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增强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二是坚持“一件事一次办”优化便民服务事项。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乡镇(街道)行政权力事项指导目录、赋予乡镇(街道)县级行政权力事项指导目录,指导区(市、县)、园区优化整合关联事项,减少办事环节和证明材料,形成首批群众视角的20个“一件事一次办”目录,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让群众易懂易办,实现满意办。三是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服务质效。以“一网通办”能力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市所有镇村便民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率达51.82%;标准化梳理办理事项,除涉密事项外,其余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一体化平台运行,事项发布率达99.79%,办事指南准确度达99.9%;配置邮寄快递模块,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邮寄快递服务。
(三)坚持目标导向,抓细抓实重点工作。紧紧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按照省、市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领导小组要求,列出工作清单,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圆满完成。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结合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撤并镇村便民服务平台。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服务模式,合理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实行综合窗口受理。采取“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方式,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对有多个站点的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印章编号管理,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逐步推行电子印章应用。二是进一步规范服务事项。紧贴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惠农服务需要,优化整合关联事项,有效减少办事环节和证明材料,规范梳理便民服务事项,形成群众看得懂、方便办的服务清单。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完善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收集整理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高频事项,加强动态调整,及时为群众提供周到、暖心便民服务。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乡镇领导干部和县级派出机构负责人定期到便民服务站集中办公等制度。整合资源,选优配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工作人员以及村级代办员。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窗口制度,用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完善窗口管理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