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综合新闻 > 市州信息

凉山州着力破解难题扎实推进“三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2 09:51
浏览 次

按照省、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和要求,采取“示范引路、试点先行、总结推广”方式,凉山州选择西昌、雷波、会东3县(市)20个乡镇(街道)和30个村(社区)开展省级试点,德昌、会理、冕宁3县(市)13个乡镇(街道)和15个村(社区)开展州级试点,其他11个县32个乡镇(街道)和39个村(社区)开展县级试点,逐步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力争到2021年底,试点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利用现有资源,以“六有一能”(即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网络、有设备、有经费、能办事)为基本要求,通过设置、升级、规范,完成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工作,基本实现镇村便民服务网点布局合理、事项统一、服务规范、保障到位,镇村便民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便民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服务质效大幅提升,确保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一是着力破解“事项下沉难”,大力推进便民服务“标准化”。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照省级下发便民服务事项目录指导手册,各县(市)紧贴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惠农服务需要,完善事项入驻便民服务中心,确保事项“应进必进、能进能办”。

二是着力破解“权力下放难”,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利民化”。各县(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结合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情况,将群众办理的民政、医保、社保等高频事项、基层治理需要事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并延伸到村级代办,力争做到“成熟一批、赋予一批、落地一批”。积极对接行权部门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业务指导,确保“放得下、接得住、能办好”

三是着力破解“条件制约难”,大力推进便民服务“规范化”。各县(市)对标省级“三化”建设实施方案、指导手册,梳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办事指南,做到“脱贫摘帽”县(市)和“非脱贫摘帽”地区,在同一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办理、代收、上报、咨询等服务模式,逐步提高办事群众满意度。同步推进各县(市)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改革,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的集成服务,统一综合窗口服务模式,采取“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有效从源头上解决了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办件推诿、群众办事“盖章难”的问题。目前,全州20个省级试点乡(镇)已全面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非省级试点除个别乡(镇)因地处偏远,其余乡(镇)已逐步启用“一枚印章管审批”。

四是创新亲民“贴心小便签”,大力推进便民服务“便利化”。针对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将办事流程、所需材料、主要经办人联系方式等主要内容印制成便于群众取拿的“贴心小便签”,窗口工作人员将需注意的具体事项通过便签形式书面提醒,避免群众跑空路、多跑路,确保便民服务从细节做起。

目前,全州统一梳理基层便民服务中心25项“一件事一次办”,省级试点地区便民服务中心事项平均进驻141项,非省级试点便民服务中心事项平均进驻101项。(含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水电气视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和其它相关服务事项)。其中,水电气视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达到全覆盖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