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通过“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推进政务服务下沉,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一、以四化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推动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先行试点+全面推进”的方式,省、市县三级试点相结合,在全域范围内开展镇村便民服务体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建设。一是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强化阵地建设,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统一软硬件配置、服务流程和评价监督机制。二是组建便民服务队伍。目前,全市乡镇核定编制751个,实际到位715人,到位率95%。落实村级代办员,构建“村级收件--镇级审核--部门审批”三级联动全程代办机制,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三是创新便民服务内容。推行“双语”政务服务,打通少数民族群众语言壁垒;开展县、乡、村三级“巡回服务”,“政务服务大篷车”走基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以服务便民为目的,高质量推动就近办、一次办。聚焦民生需求、聚焦流程再造、聚焦服务便民,进一步优化镇村便民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实现群众办事就近办、一次办。一是突出群众视角规范“一件事”。制定“我要建农房、流转土地、找工作”等43个群众视角办理事项,让群众易懂、易办、满意办。在石棉县推行“朝夕政务助跑团”,为老弱病残孕及退役军人、军烈属等群体提供上门帮代办。二是下放事项增强“一站式”功能。先后下放5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271项公共服务事项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推进“无差别综合窗口”建设。三是注重流程再造实现“四减”。完成12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梳理,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切实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
三、以特色发展为重点,高水平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聚焦农村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需求,创新“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展基层便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是推行“政务服务+产业”模式,助力经济发展需求。在名山区打造“名山茗宿”品牌,目前已建成特色民宿41家,星级农家乐147家,为企业提供代办服务87次,通过“蜀信e・惠生活”电子商务平台累计线上助农销售农产品4300万元。汉源县推行“政务服务+果蔬产业”,梳理完善水果采摘园等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共计69项,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二是创新“政务服务+金融”模式,激发各方主体活力。雅安市政数局与雅安农商银行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名山区、雨城区开展“政务+金融”综合服务省级试点,促进政务服务与金融、文旅、物流等有机衔接。三是探索“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模式,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名山区推行“政务服务+暖心微服务”,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册”,提供全环节主动服务,蒙阳街道、蒙顶山镇德福社区分别被确定为全省“社区服务项目化”试点街道、社区,蒙阳街道新城社区被确定为全省“便民服务型”试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