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目前,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都江堰市因地制宜,围绕巩固改革成果、抓好“后半篇”文章,切实推进镇街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原来我们办营业执照,要跑到市政务大厅去办理,没想到现在只填一个承诺书,在家门口一会儿就办好了,简直又快又方便”。
11月10日上午,都江堰市“厚宅房屋中介服务部”经营者罗先生在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领到了在便民服务大厅全程受理、办理、出证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该街道试行企业设立住所申报制以后,申请人无需提交房产证、租房协议,仅需填写一份《企业住所申报登记承诺书》,半个小时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罗先生对“就近办”的高效与便捷连连赞赏。
据幸福街道便民中心负责人宋代丽介绍,这是今年都江堰开展203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沉镇(街)办理工作开展以来,该街道便民中心独自完成受理、办理、发证全流程的第1957 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据悉,今年来都江堰市在扎实做好“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中,深入推进镇(街道)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在服务下沉上做“加法”,在服务流程上做“减法”,实现一枚印章审批,便民服务“仅跑一次”:
一是服务事项下沉做“加法”,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行政审批局进一步深化“仅跑一次”和“就近办”改革,结合我市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实际情况,顺应群众和企业的需求,力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按照“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和“应放尽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事项下沉的力度,让便民中心真正做到“既受又理”,将涉及民生的81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22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下沉基层,以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全权委托便民中心直接受理和办结,并于4月7日在幸福街道开展试点工作。个体户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招牌设置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高频事项”从受理、办理、制证、取证“一条龙”服务全部在镇(街道)便民中心全部完成,彻底解决了便民中心“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审批事项下沉到位、授权到位、承接到位、办理到位、服务到位。
二是服务流程做“减法”,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在便民中心办理业务时,不少群众都曾被盖章的相关事项困扰过,要拿到审批文件需要盖几个章?需要到哪里去盖章?每盖一个章需要等多久?为进一步优化镇(街道)便民中心的服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都江堰市在幸福街道率先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便民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为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便民措施,由市行政审批局统一为街道便民中心制作“行政审批专用章”。对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公布的街道对本级职权清单事项、承接部门下沉事项中的批准类、审核类、许可类、救助类、证明类、公共服务类等所有事项全部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
随着“一枚印章管审批”便民措施的推行,有效解决了以往困扰镇(街道)的行政公章万能、对口多个部门盖不同的章的困扰,使群众办事“只盖一枚章”,为实现“马上办”、仅跑一次”奠定了基础。
据悉,幸福街道便民中心将进一步对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居委会的便民事项进行梳理,把最接“地气”的民生事项纳入“一枚印章”使用范畴,更多的日常事项可以“一枚印章”得到解决,办事居民再也不用为盖章的事情犯愁。
在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便民服务大厅专门设置了导引咨询台,由身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导办、帮办、辅办服务,同时大厅还设置了自助上网服务区、资料填写区、群众休息区,为办事群众营造了便民化、亲民化、智能化的服务环境。
从今年4月7日至10月31日,幸福街道便民中心共办理行政许可类业务(工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招牌设置等)共计7039件,公共服务类事项(独生子女证、老年证、生育服务证、社保医保等)3810件,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99.8%。
三是乡村撤并、服务不减,科学规划设置便民服务站点
11月6日,在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赵公山社区便民服务点,该社区居民王大姐在不到五分钟便办好了收养登记当事人有无子女相关证明。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英槐告诉记者,赵公山社区由原来水泉社区和龙凤社区合并而成,该社区距玉堂街道办事处较远,有14公里路程,改革后辖13个村民小组,面积由16.8平方公里增加至27.6平方公里,总人口由1069人增加至 2053人。社区设置便民服务室以后,居民们小事可不出社区,大事有专人代办,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为方便群众,玉堂街道合理设置便民服务站点,该街道由原玉堂镇、中兴镇合并。成立街道办事处后,设置一个便民中心,同时在原中兴镇设置一个便民服务分中心,确保被撤并乡镇的公共服务不削弱、不断档。同时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社区设置便民服务室,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全程代办服务。
在“两项改革”中,都江堰市按照“乡村撤并、服务不减”的基本要求,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便民服务体系,市行政审批局指导各镇(街道)科学规划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办理的原则,以“中心+分中心+便民服务室”的形式进行布局。乡镇合并后,新的镇(街道)行政中心驻地设置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原来被撤并乡镇的便民服务大厅仍然保留,作为分中心;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社区设置便民服务室,落实便民服务代办制度,由社区干部担任代办员,开展预约服务和代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