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域推行“全天侯”政务服务。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3362个政务服务机构在全国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部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365天每天开门办事,全年为民服务时间由1500小时增加到2845小时,同比增加1345小时,增加89.67%。截至2019年8月31日,在工作日延长服务时间13:00—14:00、17:00—20:00和节假日9:00—12:00内,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共接待办事群众 35.2975万人次,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3.5867万件。
二、在全省率先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和24小时办结制。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的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税务局、市房管局等部门单独设立的服务窗口进行整合,统筹设立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统一收取办理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和纳税申报事项的申请材料,并按照审批权限分别转相关部门按并联审批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办理结果各部门间实时推送,互认共享。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以来,群众个人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4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由233件压减为118件,减少115件,精简49.36%;其办结时间由工作日235天压缩为70天,减少165天,缩减70.21%;业务流程由12个窗口、246个环节,压缩为4个窗口、185个环节,分别压缩66.67 %、24.8%。单位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0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由184件压减为115件,减少69件,精简37.50%;其办结时间由工作日155天压缩为50天,减少105天,缩减67.74%;业务流程由12个窗口、174个环节,压缩为4个窗口、129个环节,分别压缩66.67%、25.86%。与此同时,自2019年6月1日起,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33项业务全面推行24小时办结制,将原来的5个工作日办结缩短为24小时办结,至少再提高办理时效80%以上。
三、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扎实抓好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事项认领和运行管理工作,并积极督促指导市、县(区)相关部门推进行权基础流程、监察点位配设等工作,确保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9年8月31日,市、县(区)相关部门共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认领政务服务事项14833项,其中,“最多跑一次”事项14418项,占总事项的97.20%;网上可办理事项13559项,占总事项的91.41%,全市行政许可平均承诺提速81.68%;市、县(区)相关部门共在平台受理各类事项6014.13万件,办结5978.69万件,办结率99.41%,平台运行办件量和办结率均名列全省第一。目前,我们正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有序建设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预计将于近期投入试运行,并陆续布设到各县(区)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
四、全力打造全国一流12345市民服务平台。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宜宾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整合热线63条,话务量673.07万次,受理有效办件300.20万件,已办结299.94万件,办结率99.91%,群众满意率99.03%;共安装281台市民自助服务终端并完成27项常用功能开发,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09.58万件(次)。2016年上半年,在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的独立调查测评中,宜宾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在全国231个地级城市中名列第一。2018年,在57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监测中,宜宾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服务水平在全国335个城市(含直辖市)中名列第八,服务质量在全国331个城市(不含直辖市)中名列第十七。2019年4月,我会同零点有数公司在宜举办第一期全国政府服务热线数据应用培训研讨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44个城市140余名12345政府服务热线相关工作人员来宜参加培训。
五、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办理提速。一是积极加强移动政务服务宣传。在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部门办事大厅等人口聚集地方,设置移动政务服务宣传栏,公布移动终端二维码,积极鼓励企业和群众通过移动端进行网上申请、网上预约。二是积极探索移动端政务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出入境管理处等单位开通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群众可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查询办件进度,进行网上预约和办理相关业务,有效推广移动政务服务,进一步做好四川政务服务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