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宜宾市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窗口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以“全天候”政务服务为引领,全面推行延时服务等服务创新,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办事。2019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以“加大整改力度,增进服务实效”为题,专题报道包括宜宾市“全天候”政务服务在内的政务服务工作实效。
一、转变服务观念,全域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转变传统工作理念,采取“5+X”工作日模式,在全市3362个政务服务机构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将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部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对外服务时间调整为法定工作日9:00—12:00、13:00—17:00、17:00—20:00、节假日9:00—12:00,实现365天每天开门办事、24小时时时有人服务,全年为民服务时间由1500小时增加到2845小时,同比增加1345小时,增加89.67 %。同时,全面实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部分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每天开门办事,并因地制宜采取专人定时值守、手机微信办理、统一综合受理、预约上门办理等不同方式,在全市316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有序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确保基层群众24小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2019年1—8月,全市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天候”政务服务延时服务时间,共接待办事群众13.94万人次,共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3.62万件。
二、统筹服务载体,整体提升服务能力和实效。一是整合设置窗口。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原来26个部门分别设立的90个对外服务窗口,统筹设置为投资建设、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8大板块61个综合受理窗口,优化服务“动线”,确保做到“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二是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利用市政务服务中心已有前、后台人力资源,适当调整充实窗口工作人员,并采取“兼职”方式,安排数十名12345市民服务平台优秀话务人员,有序参与综合受理窗口“全天候”政务服务值班,有效控制改革成本。三是整合服务渠道。加快建设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并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平台24小时值守等独特优势,推行7×24小时人工在线值守和审批服务,切实满足市民不同时段、不同方式、不同地域多样化办事服务需要。2019年9月,根据第三方监测报告,宜宾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服务质量在全国275个地级城市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便民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是推行住房信息集中查询。统一设置市本级个人住房信息综合查询窗口,将原在4个部门、至少7个窗口分别查询的个人住房信息,改在1个窗口集中办理,实现“一次办”。二是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整合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宜宾市税务局、市房管局等部门单设窗口,设立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全面推行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群众个人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4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减少115件,精简49.36%;办结时间减少165天,缩减70.21%。单位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0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减少69件,精简37.5%;办结时间减少105天,缩减67.74%。三是推行免费EMS邮寄服务。推行证照、批文免费EMS邮寄服务,群众办理的各类证照、批文等,均可自愿选择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截至2019年8月31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1600余件,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