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综合新闻 > 市州信息

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9 15:38
浏览 次

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绘制一张蓝图,下好“一盘棋”。

2019年1月2日,市委办、市府办以1号文件联合印发《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案》,明确了“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总体目标,方案列出了35项主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效能提供坚实支撑。2月26日,为确保方案顺利实施落地,绵阳市以方案为蓝本,出台了《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细化了102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由12名市级领导牵头,25个市级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全市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责任、具体措施、完成时限,着力打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至此基本建立起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总体设计图。

“1+1+N”,打好“组合拳”。

“1+1”代表绵阳市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方案”和“一个细则”,“N”是由一系列专项工作行动方案构成的政策体系,如果说两个“1”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的整体基石,那“N”则代表了丰富其内涵的框架。今年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明确了工作定位和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胆创新、扎实工作,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支撑。力争到今年底,全市营商环境短板弱项取得重大突破,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标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职责定位和工作方式,努力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目前,《绵阳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体系优化再造工作方案》《绵阳市压缩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经过多次积极征求各方意见,两个方案呼之欲出,方案正式出台以后,除特殊工程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外,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总用时控制在88个工作日以内,省级及开发区工业建设项目实施许可50个工作日以内完成;而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按照各情形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年底前企业不动产登记(房地产开发批量件外)和抵押登记时限压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接下来,将会在优化水、电、气接入、进一步提升纳税便利度、企业开办和注销效率、优化金融信贷、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加快进度,逐步形成完整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最多跑一次”,跑出“加速度”。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进程,市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导小组牵头,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绵阳市市级单位“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马上办”“就近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其他行政权力、公共服务类事项中不具有处罚性质和日常监管的532项事项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范畴,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实行一次办结,对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讨论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和限时办结。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正在酝酿出台《强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整体规划了绵阳市“最多跑一次”两个阶段的发展路径:第一阶段,2019年8月底前,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同步推进市、县、乡三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窗综合出件”办事模式,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大厅,100%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按照“整体政府”理念,实行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审批,实现“最多跑一次”,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第二阶段,2020年12月底前,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办理的渠道和方式,通过数据共享、网络受理,数据代跑、业务协同等方式,全面构建市、县、乡三级功能集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成政务服务智慧大厅、网上大厅和掌上大厅,实现“一网通办”“一次都不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通过两个阶段的集中实施,最终达到“进一个门,取一个号,跑一个窗,办一件事”,线上+线下,实现“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