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区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活动作为当前管总的政治任务和促进工作的有力抓手,紧扣政务服务工作实际,精心组织谋划,以“三抓三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习、讨论、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实际举措,使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一、抓学习、强本领,学深悟透促工作能力大提升
把学习作为武装头脑、增强本领、推动发展的基础前提和重要依托,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开展大学习。一是领导示范带动学。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积极参加科级干部读书班、结合工作深入思考,在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党员学习日活动中带头学习讨论、带头交流发言,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发挥学习引领的“头雁效应”,带动全体干部整体学习提升。二是深入宣讲广泛学。党组全面统筹学习宣讲,通过窗口人员集中学习会、“双联、双报到”“党员义工日”等活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先后开展专题辅导、集中宣讲20场次,开展送政策下基层5次,培训干部职工和窗口工作人员400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三是外出考察对标学。以先进地区为标杆,到无锡市锡山区、江阴市、成都、合肥、银川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充分汲取对标地区的先进理念、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为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和区委相关会议精神,推动政务服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抓讨论、深调研,破除定势促思路措施更明确
在活动中,我中心始终把讨论交流作为思想再解放、方向再明确的关键环节,全力疏通“脑梗塞”。一是线下讨论碰撞火花。立足政务服务岗位实际,围绕西区营商环境的优化,开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系列大讨论。采取“领导点题、干部答题”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中心管理层、窗口工作人员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开展多层面的专题讨论,形成了《关于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探索与思考》等4篇调研文章。二是网上研讨气氛热烈。借助“西区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政务先锋”微信群、QQ群和“书香花城”APP等网络平台开展“八小时以外”的学习讨论。开辟“线上课堂”,成立网上讨论小组,围绕政策理论、工作专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实现先进经验随时分享、工作成效及时上传、热点话题共同探讨,建立起随时学、相互评、共提升的学习方式,有效化解“工学”矛盾,做到学习讨论“常在线”、理念更新“不打烊”。三是全面调研把握方向。把调研作为摸实情、出实招、见实效的基础,结合国务院“大督查”和国务院办公厅对十省百家办事大厅暗访发现的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制约政务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面向窗口工作人员、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和办事群众开展深度调研,做到只谈问题、只讲对策、只说干货,力求通过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通过调研,收集意见建议7条,对“数据不互通”“群众来回跑”“资料反复交”等政务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融入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抓落实、助改革,创新举措促工作落实上台阶
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我们摸清了群众对政务服务的需求和期待,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政务服务的努力方向,树立了“把群众的事当成‘我’的事,把‘我’做成政府形象”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政务服务由部门管理向以群众服务为中心转变。一是强化政务公开,变“盲目跑”为“有备跑”。以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为契机,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立体式的政务信息公开渠道,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等进行全口径公开,提高政策透明度。同时,从群众的视角出发,编印群众办事、创业《一本通》,对个人生命成长周期和群众创业可能遇到的零散事项进行系统化和全流程的串联,形成整体化的服务指南,让群众遇事不着急、办事有方向。二是建设“智慧政务”,变“现场跑”为“不用跑”。探索实践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模式,开发建成“西区智慧政务”平台,为群众开通“掌上”“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群众办事“不跑路”、重复材料“零提交”、存档信息“零填报”、服务过程“全留痕”、政务服务“不打烊”。三是聚力流程再造,变“企业跑”为“部门跑”。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对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将企业开办时间从法定的30个工作日提速为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从登记立项到开工建设的理论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建立“联办快办、全程协办”等机制,实现“纵向上报由主管部门跑,横向联办由牵头部门跑,现场服务由代理干部跑”。四是强化党建引领,变“等上门”为“主动跑”。以党支部为龙头,开展党员“亮身份、比作为、当先锋”活动,针对群众的特殊需求,及时推出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开展“服务下沉、减证便民”行动,下沉62项政务服务事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对群众呼声大、反映强烈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进行清理,并依法规范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所需的要素材料,消除了企业和群众办证难、办事难的“顽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