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温江区创新推出“4+4+1+X”建设项目审批模式,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108个工作日减少为46个工作日,结束了常被诟病的“万里长征”冗长行政审批过程,深受业主好评。“4+4+1+X”模式将项目从注册到开工前的审批审查事项划分为“注册、立项、规划、报建”4个审批阶段,并同步设立4个联合审批室,分别由市场监管、发改、规划和建设部门牵头负责各自阶段联合审批工作,以及组织、协调、推进各审批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审批或审查。同时,又赋予“1”个机构综合管理权,由政务中心组织实施对项目审批的统筹协调、流程优化、组织监督等工作。通过建立“X”中介服务机构名录,为项目业主提供测绘、环评、交通影响评价、节能评估、规划方案等中介机构服务。
二、经验做法
一是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坚持“五同时五同步”。建立“政府五同时+企业五同步”的项目审批推进机制,一方面,指导企业从公司注册、可研立项、施工设计、工程招标以及开工准备五个方面提前准备、同步推进;另一方面,配合企业五同步,在用地拆迁、土地保障、环评安评、市政配套以及企业服务五大方面同时推进,实现政企双方在审批推进的时序上环环相扣、互促前行。量身定制服务指南。在企业注册前,会同项目业主分析项目情况,制定“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明确告知该项目的审批流程、办理事项及要件情况,让业主提前了解审批流程。专人开展跟办服务。指定专人“一对一”跟办每个项目,并定期追踪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和审批事项推进情况,做到有问题第一时间解答,有困难第一时间协调,提高了业主报审办证成功率。实行审查审批分离。在“企业五同步”中引入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的制度,技术审查可以由审批部门提前介入,审批决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在相应时间做出,审批与审查各负其责。
二是全面梳理、优化流程。全要素整理事项。对建设项目的整个审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把从注册到开工前所涉及的所有事项进行清理,梳理出涉及部门11个,审批事项12个,技术审查9个,中介事项17个,弄清整个审批过程中的全部业务。全周期再造流程。在事项全要素梳理基础上,将建设项目按照注册、立项、规划、报建4个环节联成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共有14个事项实现分阶段并联办理。全方位监督运行。11个与建设项目审批有关联的行政部门均进驻政务大厅设立窗口,并充分授权到位,审批过程不再回到职能部门;14类200余家与建设项目审批有关的技术编制类和评价服务类机构名录均在政务大厅公示,让业主可以自主选择。
三是联合审批、容缺受理。推行联合审批。梳理出能够开展并联的审批事项,在此基础上,每个审批阶段由牵头部门受理申报材料或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提供的申报材料、统一组织联合审批、组织相关中介机构积极参与配合、督促协调审批进程,在流程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探索承诺制审批。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等31项审批审查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企业按照设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向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承诺,由园区管委会统一代办。企业按承诺在开工前完善相关手续。通过承诺制,企业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限为18个工作日。
四是强化统筹、压实责任。“一个窗口”综合服务。由牵头部门在每个阶段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制定统一的办事指南申报表格,通过“前台受理、后台审核、一窗进出”的方式让企业办事只找“一个窗口”、只填“一张表单”、只交“一套材料”。“一个系统”统一管理。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叠加“4+4+1+X”网上办理功能,企业只需按照“一个入口”即可在网上查询办事指南,提交相关材料完成预审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完成营业执照、用地红线、土地权属证明等10类材料互认,企业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就可实现多部门共享复用。“一套机制”强化监管。事中有序推进作战地图,从项目进入审批环节开始启动“审批倒计时”,以“挂图作战”方式,根据部门、中介、业主三方的工作任务倒排进度。
从2016年3月改革以来,共有148个建设项目进入审批流程,其中,已办结63个、平均耗时44个工作日,正在办理的85个项目均可在46个工作日内完成,实现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