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推行长江内河口岸进口“极简通关”模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的历史使命,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聚焦上海等进境口岸至泸州港航运物流全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创新推出长江内河口岸进口“极简通关”模式,分段式破解通关、航运、查验、装卸等环节中影响水运效率的系列问题,提高了水路物流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以“新政务·心服务”服务理念,优化通关服务模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泸州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在全国150个参评综保区中综合排名第77位,在西部和东北地区43个参评综保区中排名第14位。2024年,泸州综保区进出口值预计137.5亿元、同比增长20.09%。
一、转关货物“离港确认”。一是容缺申报,准备换船作业。海船卸船后,在未确定理货和江船信息时,企业提交箱号、货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转关单容缺申报,进境口岸提前准备江海联运换船作业。二是离港确认,触发开船指令。待港口理货数据自动报送和江船信息确定后,企业只需补录江船信息,海关系统自动通关放行,即可配载江船,驶离港口。三是异常提醒,提前研判处置。转关单容缺申报后,海关能及时接收信息进行风险研判,企业能在集装箱装船前发现申报信息问题,及时修正。
二、江上运输“快运快报”。一是江上申报,审核前置。允许进口转关货物在运抵目的港前72小时内即可提前申报,利用江上运输时间完成报关申报、单证审核、税款缴纳等通关手续,并及时协调各方做好货物到港准备工作。二是直航快班,减少停靠。依托泸州综保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直达泸州的项目性外贸货源,开行直航快班,减少转关运输船舶在中途港口的停泊装卸。三是协同监管,确保准时。通过船舶GPS定位,并与海事部门加强监管数据、航行线路等信息互认互通,形成监管合力,强化转关货物在途监管,确保提前申报后72小时内抵港。
三、指运港口“船边直提”。根据进口货物抵港时间,企业提前预约提箱。货物抵港后,海关根据场站经营方理货报告及时核销转关单,触发报关单放行。待集装箱卡车到达岸边泊位后,根据海关放行指令,对于无需查验的进口货物,直装提离。
四、查验现场“车载查验”。对于有查验布控指令的进口货物,企业根据港口卸船计划,自主安排车辆“船边直提”后将货物运至海关查验平台。泸州海关监管场所查验平台经改造后可实现在集装箱不卸车的情况下完成开箱、掏箱、查验等正常操作,海关查验可在集装箱不卸车的情况下,实现 “车载查验”,查验正常后径行放行,实现货物“零等待”“零滞港”。
五、风险漏洞“全程防控”。一是长江内河航段运输通常为内外贸集装箱同船混装,有中途误卸风险,通过将口岸信息和海事监管信息互认,形成监管合力,避免进口集装箱被误卸风险。二是港口人工理货需查验集装箱有误差风险,通过 “查验多方协同服务”海关辅助平台,线上推送查验信息,快速准确,避免误吊箱的风险。
通过该模式,泸州口岸通关时间可从25天缩至15天左右,江运平均节省5天时间,查验货物平均查验时间压缩到1小时以内;通过开行“直航快班”,在江船资源紧张,长期无法配船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货物在进境口岸停滞而产生的海关高额滞报金风险;而通关实施“车载查验”,可节约吊箱移箱2次/箱,节省费用约800元/箱次。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