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市州

绵阳市多地试点围绕产业生态探索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绵阳市坚持需求导向、多元参与、服务集成、资源整合、数字赋能,在多地探索围绕产业生态开展增值化改革工作,着力构建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助力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抢占发展高地。

一、市本级着眼“三个聚焦”逐步推进试点工作落实围绕产业生态,服务产业链,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努力做到精准对接、精准解决、精准服务。一是聚焦新型显示产业,筑牢全要素、全方位产业发展支撑。紧盯新型显示产业概况,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基础、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产业优势、存在问题等,厘清全市新型显示企业联系方式、发展现状、企业诉求等,梳理形成4张清单:即182项涉企服务事项清单、125项新型显示产业链服务事项清单、26家新型显示企业清单、7个重点新型显示项目清单,做到“家底清”。二是聚焦服务载体建设,打造一站式、一体化涉企服务中心。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服务中心,划分8个区域,推动12大板块事项进驻,获批绵阳市“人才服务大厅”,已提供安居补助、公积金办理等相关服务2000余次、已兑现资金2600余万元。经开区、科技城新区正分别建设950平方米、1800平方米的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与各部门点对点沟通,厘清新型显示产业增值服务板块涉及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多次召开协调会,确定市本级进驻方式。与经信部门共同打造“企业之家”,推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线上搭建集政策通等五大主要功能为一体的“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其中,“政策通”功能板块实现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精准推送。截至目前,已累计公开兑付事项1400条,涉及资金7.08余亿元,惠及企业3.2万余家。三是聚焦科创前沿产业,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发展合力。游仙区聚焦核医疗健康产业,开展企业走访,梳理核医疗产业链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打造核医疗健康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驿站)。北川羌族自治县聚焦通航产业,主动加强与部门、企业配合,推动形成集研发测试、装备制造为一体的通航产业链。科技城新区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在政务服务中心一体打造绵阳科技城知识产权中央服务区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发展中心,知识产权申报由2-3年压缩至4个月。绵阳经开区聚焦连接器及传感器产业,企业服务中心创新性应用“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有效衔接,培育出四川华丰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

二、涪城区、工业园“四端”发力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涪城区、工业园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链,深挖政府、平台和市场等资源,聚焦“四端”提供精准服务,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一是“需求端”摸清底数,健全沟通机制。不定期开展企业家“早餐汇”,分类分批邀请“四上”企业负责人共进早餐,面对面与企业家聊发展、解难题。每季度开展银企“鹊桥会”,促进银企融资需求有效对接,打通银政合作互惠互利新通道。每月开展“面对面”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商协会代表、企业家对涪城发展的意见建议。每年开展“四上”企业全覆盖走访,收集解决企业意见和诉求。截2024 11月,共举办早餐汇、银企鹊桥会等活动202次,收集各类诉求建议2032个,化解率97.3%二是“载体端”加强整合,筑牢基础支撑。由区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中心统筹,依托企业服务中心和区域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打造嵌入式企业综合服务驿站,在传统审批服务的基础上,分环节叠加服务,形成产业链服务事项清单,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创新构建“企业服务中心+科创平台+孵化平台+市场机构”多方联动的集成模式,以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整合科创平台资源优势和孵化平台培育优势,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孵化培育、人才供给等关键服务,精准助力企业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全面提升市场机构精准化服务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合作。三是“服务端”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以惠科产业园为引领,汇聚惠科光电龙华薄膜、康宁显示等9家龙头企业,构建“前端材料配套—面板模组制造—显示终端产品”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格局。创新实施“众创+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五位一体”产业链孵化服务模式,有效发挥园区内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资源优势,精准服务企业从初创萌芽、加速成长到成熟壮大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全面深化企业梯度培育服务体系。创建“园创”青年突击队,点对点落实企业项目服务专员,创新盯流程、盯工地、盯服务“三盯”机制,常态化开展“一线纾困”专项行动、“企业法律护航行动”等,全周期、全天候跟进服务需求,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要素端”汇聚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深入践行金融助企行动,创新设立园区e贷款产品,先后对接金融机构10余家,推出贷款、保险产品32种,截至目前已有12户企业成功获得授信1600万元,提款1050万元。实施百名专家助千企行动,构建高端专家智库,聘请专家作为产业首席战略发展顾问,组建70支博士团队,积极协调企业与高校开展对接合作,为企业提供高效智力支持。搭建园区事园区办线上服务平台,集成并共享多样化服务资源,强化政策信息、服务资讯的及时传达以及企业产品信息的广泛宣传。创新开通园创直通车线上诉求通道,通过高效互动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即时接收、问题高效化解,全面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全过程服务有需必应。

三、绵阳科技城新区探索“五个一”模式增值服务,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绵阳科技城新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一支科技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五个一”模式,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全链条整合,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一是招引“科技团队”,凝聚创新合力。出台《人才引进培育奖励实施细则》,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给予人才配套奖励。对顶尖人才给予一人一策、不设上限支持,引进李言荣院士、晏敏皓院士等科研团队,给予3500万元资金支持。二是设立“研究院所”,搭建转化平台。搭建机器人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引入专业运营管理研究院和东部发达地区资源,实现技术、人才、技术、市场和资本共享。聚焦军事、工业、医疗、运输、教育等领域机器人技术应用开展课题攻关。目前,人形机器人文明劝导员、清洁机器人、咖啡机器人已在实习,无人接驳、无人公交、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清扫等数智产品已在常态化运行。三是创建“实训基地”,培育后备之才。出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细则》,开展补贴性”“定向性职业技能培训,与优质高校、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科普教育及研学实训。创新企业展示+岗位介绍+现场答疑+简历投递+政策宣讲五位一体招聘直通院系模式,赴省内外高校引进人才2000余名,外引内培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四是组建“产业基金”,注入源头活水。设立6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基金资金运作。投入优质项目的资金中,母基金投入不超过70%、社会资金不低于30%,实现基金撬动资本、资本带动产业目标。目前,已投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项目17个、金额12.48亿元。五是打造“产业园区”,推进集群发展。机器人产业园一期总面积12.65万平方米,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机器人协同产业链定位,招一家、落一家、培育一家、成效一家,目前,已引育机器人全产业链条企业约50家,引资金额超150亿元。实行一企业一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过程服务,大力实施高企助跑,已培育14家规上机器人企业。

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