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攀枝花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攀枝花发展“两区三地一粮仓一门户”的新定位新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水平的阳光政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
按下招引快捷键。一是谋划招引目标企业。广泛梳理契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企业,着重把三类500强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作为招引重点,明确工业类重点目标企业58家、康养文旅类重点目标企业34家、现代农业重点目标企业40家和现代服务业重点目标企业57家,实施靶向发力、精准招商;二是聚力意向区域抓招引。加大成渝地区氢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康养文旅等意向合作企业跟踪洽谈;强化西北、东北、华中等钛下游产业优势区的钛深加工领域目标企业对接力度;做实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锂电池、钒电池、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龙头的招引举措。力争一季度组织全市赴外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不少于60批次,新引进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取得新突破;三是完善招引项目服务见成效。做好项目落地、企业服务“后半篇”文章,持续为企业提供领办、陪办、代办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严格落实 “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套考核细则、一抓到底”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项目服务“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责任和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具体环节和具体人头,力促项目投资有序到位,项目促建有序开展。力争一季度实现全市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不低于80亿元。
打好服务组合拳。一是优化审批服务质量。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重点针对企业开办、建筑许可、民营经济等19个方面从流程、环节、时间等对标竞进,靶向发力,精准制定目标任务清单228条。依托市、县(区)政务大厅设立的“绿色通道”审批综合窗口和无差别综合窗口,倾情实施“五员”工作法,发挥“受理员”“咨询员”“代办员”“协调员”“督办员”作用,全程提供“一对一”“多对一”专业辅导和帮办代办服务,推动重点项目审批“即来即办”;二是提升审批服务效率。设立“企业VIP接待室”,成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建立约见服务、联审联办和帮办代办制度,采取线上线下一窗综合受理、部门并联审批、方案联审、联合审图、线上审批、联合验收等方式,厘清前台与后台的职责边界,实现了受理与审批的分离、审批与监督评价的分离,形成“互相分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审批服务新格局,最大限度的缩短企业办理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整合22项审批事项为6个阶段、2个审批环节、10个联审联办,全审批时限由220个工作日压缩为70个工作日,提速率达80%以上;三是做实政策服务宣传。梳理并公布两批次91项市级惠企政策事项目录清单,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成立6个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50余户规上工业企业,收集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改投资、水电气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收集问题从原材料供应、要素保障等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排纾解困;同时组织179人对全市136个在建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进行检查、指导,确保企业年后加快复工复产。
项目建设“加速度”。一是制定机制促效率。修订印发《攀枝花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从市重点项目的申报确定、组织实施、协调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明确,实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科学筛选、动态调整,协同联动、优先保障”管理模式,开展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红黑榜”通报, 并每年度对有关部门推进市重点项目工作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督导项目建设提升管理效率;二是清单化管理促建设。运用“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工作方法,将全市年度工作部署细化为30项重点工作,规划建设以红格南矿开发等“三大项目”为代表的五大重大项目集群,计划实施213个市级重点推进暨共同富裕重大项目。围绕重点项目管理和督导职责梳理12类30项业务事项,根据具体业务事项列出详细职责任务清单,构建“照清单履职、按清单办事、依清单问责”机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安排专人跟踪督办,确保工作推动落实;三是降低融资成本促落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市重点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探索债贷组合、投贷联动等新模式,盘活信贷存量,拓宽重点项目融资渠道,多方面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近一年来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9.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2022年初净增110亿元,并降低市场主体贷款利率42个基点,强化投资监测和预判,坚持“抓早、抓细、抓实”,把投资结构和增速相结合,引导县(区)、钒钛高新区冲刺投资“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