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积极探索省际交界城市开放发展之路,主动对接重庆、贵州、云南、江苏等有关省市及川内各兄弟市(州),聚焦户籍、社保、医保、税务、就业、企业登记、药品监管、道路运输等群众“异地办事”高频服务事项,大力推进“跨省通办”“川渝通办”“省内通办”改革,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 “多地跑”“折返跑”等痛点难点问题。目前,全市148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11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229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省内通办”。
一、扩大“跨域通办”服务范围,推动异地办事“少跑路”
一是主动扩大跨域通办“朋友圈”。积极与友好省市、兄弟市(州)、毗邻市县开展跨域通办合作,先后与山西长治、重庆綦江以及楚雄、凉山等地签订了《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同时, 各县(区)分头并进,梳理近年来各自区域内涉及跨地域办理最多的服务事项及地区,主动对接相关地市推动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东区、仁和区分别与云南省永仁县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西区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云南省华坪县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二是承接细化跨域通办“任务书”。全面承接《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事项,并结合全市审批业务实际,进一步细化梳理涉及本市的跨域通办事项,将“川渝通办”“省内通办”有关事项全部纳入清单实行台账化管理,共计整合跨域通办事项 688项。同时,按照“应认尽认”原则,组织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全面认领,确保所有通办事项认领到位、落实到位。
三是主动亮出跨域通办“明白账”。统一编制《攀枝花市“跨省通办”及“川渝通办”事项办理指南》,向办事群众发放资料 2万余份,并通过政务中心窗口展示牌、宣传栏、LED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将通办事项清单、办事指南等内容进行公示。同时利用四川政务服务网、攀枝花市政务服务管理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有效扩大通办事项的知晓度和办事群众参与度。
二、丰富“跨域通办”服务模式,架起异地办事“便民桥”
一是深化“全程网办”提升“快捷度”。整合运用身份认证、数据共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视频核验、网上缴费等手段,一体化推动跨域通办事项网上办理。除部分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外,办事群众可通过攀枝花市政务服务网上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办理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颁证送达等全流程网上服务。目前,全市 80%的通办事项已实现全程网办,其中办件量最大的税务窗口,已实现 231 项涉税业务全程线上办理,基本涵盖纳税人日常涉及的所有业务。
二是拓展“代收代办”提升“便利度”。建立跨域事项“代收代办”制度,组建“帮代办”队伍, 并持续优化“代收代办”服务流程,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有需求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办事群众,可提出“帮代办”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后,由工作人员全程代为办理,实现从跨地域“多窗多次”到本地“一窗一次”办完事的转变。探索设立“全生育周期一件事”专窗,小孩出生后产妇需在生产医院专窗填一张表单就可实现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新生儿户口登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 4 个事项联办,最快 1 天内就可办理完成。
三是推动“两地联办”提升“省心度”。积极推动合作省市建立“异地同标”服务机制,建立证照办理等“ 异地互发”服务平台,申请人需在“跨域通办”窗口提交申请材料,由办理人员代收材料并审查通过后邮件寄递至业务属地部门进行受、办理,业务属地部门办理完结后免费向办事人寄递纸质结果或网络送达办理结果,构建起异地“办、发、领”一体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企业群众证照办理“互办互发、立等可取”。截至目前,共有2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与合作省市实现“两地联办”,涉及户籍、医保、就业、公积金等多个领域。
三、健全“跨域通办”服务机制力,确保异地办事“高效率”
一是实行全市通办服务“一套标准”。由市政务管理局牵头,按照“减时间、减成本、减环节、减跑腿”原则, 根据不同业务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编制办事指南、操作流程,做到全市跨域通办服务标准统一、口径统一,提升业务办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保证同一事项在市内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高质量办结。
二是打造稳定专业的高效服务团队。在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域通办”综合服务专窗 6个,安排专人提供“收件、受理转送、办理、发件”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队伍建设,分四批次组织大厅志愿者、窗口人员等共计400余人次参加主题培训、集中轮训,以更强的服务能力、更高的服务效率、更好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办事群众需求。
三是持续增强跨域通办的技术支撑。不断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攀枝花分站点功能建设,整合全市自建便民服务应用 159个统一接入平台,并不断丰富站点服务内容,推动更多通办事项纳入“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优化数据共享和监管办件状态的智能化工位系统,所有办件数据上传至大数据“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群众办事过程中留下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掌握群众的真实诉求,以数据沉淀促进服务改善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