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小微企业开办效率,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广安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决策部署,打造“3+2”模式(即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定制化亲民化),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打造“依法、规范、高效、便民、廉政”的基层政务服务品牌。
(一)打好“标准化”基础牌。一是统一建设平台。在各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整合企业开办、返乡创业、农民工服务等多个服务平台,从审批服务、便民服务、群众自助等方面划分功能区域,完成所有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设计、改造。二是科学设置窗口。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4—6个“综合窗口”,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办理”服务模式,预留备用窗口,在阶段性业务量大、春节前后群众办事集中等特殊时段启用。设置“免费邮递”窗口,对新办企业营业执照免费快递到家,切实解决往返跑、多次跑问题,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人员配置。坚持抓人促事,各乡镇按八级职员配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一名,由各县行政审批局统筹开展镇村便民服务、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有效提升乡镇便民服务水平。在办件高峰期,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自主调整充实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力量,窗口工作人员多数可达5-7人。
(二)打造“规范化”升级版。一是统一进驻事项。按照市、县下放目录清单,将高频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梳理形成“我要开饭店”等25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乡镇事项认领发布率、办事指南准确率、事项入驻认领率均达100%。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6项高频事项,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便民服务“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二是高效实施审批。严格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标准,各乡镇政务服务分管领导和窗口工作人员分批次召开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为每个乡镇配齐配强业务指导老师,通过线上指导和线下“一对一”现场答疑,有效破解难点突出问题。在“好差评”基础上,参照投资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红黑榜”,每月评选通报最佳窗口单位、最差办事单位,倒逼服务提质增效。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双岗制、去向留言制、信息公开制代办服务制及其他特色服务等制度,不断优化制度建设。开展县乡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对业务办理、服务质效等进行量化打分,并将政务服务考核得分纳入绩效考核,每季度通报得分和排名,形成差异化奖惩机制。
(三)打出“便利化”组合拳。一是畅通渝资入广通道。利用我市独有的地理优势,在各乡镇设置“川渝通办”专窗,依托四川政务服务网,“川渝通办”事项涉及部门根据省上制定的标准,在广安分站点开通“川渝通办”直通入口,接入四川省、重庆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天府通办”“渝快办”移动端,梳理川渝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线上办理流程,配置办理人员、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信息,确保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户籍办理等“川渝通办”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二是推进服务智能化。将“网上预约”服务与线下取号系统深度对接、全面升级,实现预约排号、静默叫号,并通过开放乡镇后台管理人员权限,将“网上预约”向乡镇延伸,帮助乡镇实时掌握群众预约办件情况,如遇办件人员外出或特殊情况可提前通知群众改约时间,有效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实现错峰办件。进一步开辟网上办事入口,使所有可网上办理的事项都能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申请、办理。
(四)结合“三化”建设实现“3+2”改革。一是为小微企业打造“定制化”服务流程。武胜县围绕“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总目标,梳理确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服务事项71项,按照立项用地、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和行政审批、决策服务、业主准备3个方面,重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并联审批时限分别为68个、57个工作日,较承诺办结时限分别压减85个、87个工作日,审批时间压减至70个工作日以内。二是打造“亲民化”特色服务品牌。华蓥市以镇村“三化”建设为指引,打造了华蓥市政务服务品牌“欢蓥办”,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指导12个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形象墙,原本晦暗空白的墙面因LOGO图案熠熠生辉,体现了亲民化服务态度,广大办事群众从“不愿进”到“主动进”,在办事大厅和工作人员拉家常、摆家务,幸福感、归属感得到显著增强,真正将政务大厅变成为民服务的“百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