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市州

宜宾市坚持以“全天候”政务服务为抓手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并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宜宾市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窗口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以全天候政务服务为抓手,全面推5+X”工作日模式,窗口工作人员错时上班,有序推行工作日晚上和节假日延时服务,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办事,赢得了一致好评。

一、基本做法

(一)创新服务举措。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刀刃向内推进改革,采取“5+X”工作日模式,在全市3362个政务服务机构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将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部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对外服务时间调整为法定工作日9:00—12:00、13:00—17:00、17:00—20:00、节假日9:00—12:00,实现365天开门办事、24小时时时有人服务,全年为民服务时间由1500小时增加到2845小时,同比增加1345小时增加89.67 %。同时,全面实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部分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每天开门办事,并因地制宜采取专人定时值守、手机微信办理、统一综合受理、预约上门办理等不同方式,在全市316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有序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确保基层群众24小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二)统筹服务载体。一是整合设置窗口。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原来26个部门分别设立的90个对外服务窗口,统筹设置为投资建设、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8大板块61个综合受理窗口,优化服务“动线”,确保做到“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二是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利用市政务服务中心已有前、后台人力资源,适当调整充实窗口工作人员,并采取“兼职”方式,安排数十名12345市民服务平台优秀话务人员,有序参与综合受理窗口“全天候”政务服务值班,有效控制改革成本。三是整合服务渠道。加快建设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并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平台24小时值守等独特优势,推行7×24小时人工在线值守和审批服务,切实满足市民不同时段、不同方式、不同地域多样化办事服务需要。

(三)优化服务方式。一是推行住房信息集中查询。统一设置市本级个人住房信息综合查询窗口,将原在4个部门、至少7个窗口分别查询的个人住房信息,改在1个窗口集中办理,实现“一次办”。 截至2019年7月31日,已圆满完成锦绣龙城等项目19010户约66535人次新建商品房业主个人住房信息集中查询,大幅度压缩了群众来回跑路次数和办事时间。二是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整合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宜宾市税务局、市房管局等部门单设窗口,设立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全面推行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并探索推行80%房产交易登记事项24小时办结制,极大提升办事服务效率,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三是推行免费EMS邮寄服务。推行证照、批文免费EMS邮寄服务,群众办理的各类证照、批文等,均可自愿选择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截至2019年7月31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1600余件,减少群众办事支出数万元。

二、主要成效

(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2017年1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在延时服务时间内,市、县(区)共接待群众346183人次,办理事项229509 件,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其中,今年1—7月,共接待群众169401人次,同比增长133.35%;共办理事项122156件,同比增长329.70%。

(二)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以来众个人办“二手房买卖”等14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减少115件,精简49.36%;其办结时间减少165天,缩减70.21%。单位办“二手房买卖”等10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减少69件,精简37.5%;其办结时间减少105天,缩减67.74%

三、下一步打算

(一)打造“金字招牌”。在全域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基础上,积极督促指导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不断总结提升、优化完善,着力提升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实效,进一步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努力将全天候政务服务打造成为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的金字招牌

(二)加快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横向联接市直有关部门、纵向联接县(区)和乡镇(街道)的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力打造“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线”办事和“一端”服务的“五个一”政务服务工作新格局

(三)构建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调整综合受理窗口分类设置、前后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加班值班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窗口及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服务大厅日常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着力构建既规范高效运行,又严格控制成本,且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常态运行、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