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宜宾市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新时代命题,着力在窗口服务“加”上“动手术”,在群众办事“减”上“做文章”,从2017年11月1日起,在51个市直部门(单位)922项审批服务事项有序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已取得初步实效,并赢得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窗口服务做“加”法。一是增加服务时间。刀刃向内推进改革,将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对外服务时间调整为法定工作日9:00—12:00、13:00—17:00、17:00—20:00(夜间)、节假日(含周末双休日、法定假日)9:00—12:00,从而实现365天天天开门办事,全年为民服务时间由1500小时增加到2845小时,同比增加1345小时,增加89.67 %。201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一),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窗口办理交通违法处罚手续的章怀中,对工作人员连连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坚守岗位,辛苦了!”二是拓宽服务渠道。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并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平台24小时值守等独特优势,积极推行7×24小时人工在线值守和审批服务,切实满足市民不同时段、不同方式、不同地域多样化办事服务需要,极大地“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三是调整充实人员。根据“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需要,整合利用前后台人力资源,并适当调整充实窗口工作人员。期间,市政务服务中心分2批招聘47名接件人员充实各综合受理窗口,市地税局调剂6名在编在职人员到窗口工作。同时,采取“兼职”方式,安排数十名12345市民服务平台优秀话务人员,有序参与综合受理窗口“全天候”政务服务值班,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支出,有效控制改革成本。四是提升服务实效。2018年1月1日—3月20日,在工作日延长服务时间13:00—14:00、17: :00—18:00和节假日(含周末双休日、法定假日)9:00—12:00内,市政务服务中心各服务大厅共接待办事群众30000余人,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7288件,“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同时,通过共享交易信息,堵塞房产契税“盲区”“漏洞”,避免了税收流失。2018年1—2月,市地税局窗口实现税收收入1716万元,同比净增392万元,增长29.6%。
(二)群众办事做“减”法。一是压减窗口设置。改变传统做法,将原来26个部门分别设立的90个服务窗口,统筹设置为投资建设、企业发展、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等8大板块61个综合受理窗口,整合服务资源,理顺服务流程,优化服务“动线”,确保做到各类事项“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二是缩减办事时间。推行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群众个人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4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由233件压减为118件,减少115件,精简49.36%;其办结时间由工作日235天压缩为98天,减少137天,缩减58.30%。单位办理“二手房买卖”等10项房地产登记业务的申请材料由184件压减为115件,减少69件,精简37.5%;其办结时间由工作日155天压缩为70天,减少85天,缩减54.84%。近日,家住凤凰小区的麻世明到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综合窗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申请、交件、审核等手续不到15分钟就全部办结,麻世明连声赞扬:“办事确实方便,效率高。”三是减少跑路趟数。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设置个人住房信息综合查询窗口,将原在市房管局、市房管局翠屏区分局、临港开发区国土房管局、市政务服务中心等4个地方、至少7个窗口分别查询的个人住房信息,改在市政务服务中心1个窗口集中办理,大幅度压缩了群众办理相关房地产登记业务来回跑路次数和办事时间。2018年2月26日—3月6日,市政务服务中心个人住房信息综合查询窗口圆满完成1080户丽雅置地“锦绣龙城”项目新建商品房业主个人住房信息集中查询服务,获得企业和市民群众一致好评。四是降低办事成本。2018年1月1日起,市政务服务中心试运行证照、批文免费EMS邮寄服务,申请人在中心各窗口申请办理的各类证照、批文(含印章),均可凭《受理通知书》、缴费凭证(收费事项提供)等,自愿选择到市政务服务中心邮政快递窗口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进一步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截至3月20日,共办理免费EMS邮寄服务 246件,减少群众办事支出约3000余元。
二、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致胜法宝”。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等领导同志亲自关心和推动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改革把关定向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力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落实落地,是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致胜法宝”。
(二)部门支持是关键所在。市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并“刀刃向内”推进改革,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相关工作,并积极配合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展项目清理规范、场地规划改造、人员调整配备、设施设备购置、实施方案制定等筹备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三)成本控制是重大挑战。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前后台工作人员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话务人员等优质资源,统筹调整确定服务窗口工作班次,积极运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既确保满足各时段群众办事服务需要,又尽量节约人力资源和行政成本,还充分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实现政府、群众和工作人员“多方共赢”,确保“全天候”政务服务能长效、持续推进。
(四)干部担当是必要保障。在推进“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过程中,相关市直部门干部职工特别是共产党员不辞辛苦、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全天候”政务服务日夜间和节假日值班,并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了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事项认领、相关审批服务事项流程优化固化、综合窗口接件人员业务培训等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三、下步打算
(一)全市统筹推进。积极督促指导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有序推进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窗口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确保2018年6月30日前,在全市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等四级政务服务窗口全面推行“全天候”政务服务。
(二)加强平台建设。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确保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建成横向联接市直有关部门、纵向联接县(区)和乡镇(街道)的宜宾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审批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力打造“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线”办事和“一端”服务的“五个一”政务服务工作新格局。
(三)构建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调整综合受理窗口分类设置、前后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加班值班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窗口及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服务大厅日常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着力构建既规范高效运行,又严格控制成本,且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天候”政务服务工作常态运行、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