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市州

创新优化政务服务 助推政府职能转变-德阳市创新举措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围绕中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部署,德阳市直面行政审批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努力破解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改革的成果惠及群众和企业。

一、全域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了“12345”改革推进路径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成德绵先行先试,为全国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四川经验”的工作要求,德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市级机制创新,县级全面推进”的“两级两步”改革方案,直面行政审批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所辖六个县(市、区)20176月底前在全省率先全域组建并运行行政审批局,探索了具有德阳特色的“12345”改革推进路径,在工作机制、标准化制定、事后监管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一)强化改革领导,全力攻坚克难。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涉及职能、机构、人员等实质性重大调整。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均担任此项改革双组长,政府常务副职任综合保障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财物保障、机制建设等;组织部长任组织工作组组长,负责宣传动员及职能、机构、人员划转等;纪委书记任纪律监督组组长,负责改革进度的监督问责。主要领导直接抓改革落实,全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强化统筹跟进,全域推进改革。市级统筹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统一制定行政职能标准、统一行政审批局运行模式。全域实施市带头县跟进,市确定改革方案,县级比照落实推进;市级制定“一窗进出”模式,县级复制实施;市级统一建立“一窗进出”软件平台,市县共用共享。20176月底前,德阳在全域六个县级政府建立行政审批局,全省领先;9月底前,六县(市、区)行政审批局基本职能全部划转到位;10月起全面正式运行。存量房产交易登记办理效率提高60%以上;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以合并事项、减少环节、整合服务等改革措施,审批时限从350天以上减少到约100天,提速70%以上行政审批局模式下内设审批机构减少90%、审批岗位编制减少约80%。中央编办等部委在德阳召开全国九省参加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调研座谈会,对德阳市全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强化系统改革,设立职能标准。一是建立全面系统的改革实施路径,制定了“一个核心、二个授权、三个方案、四个重点、五个探索”的具体改革内容,包括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必须把握的核心、关键、措施、重点、改革方向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二是以行政职能标准化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县级行政审批局初步形成“五个清单两张表”职能标准和综合窗口统一受理标准。“五个清单两张表”厘清了行政权力、行政责任及其运行标准,破解了划转审批职能不清、审批监管责任不明、监管职能不强的改革难题。三是确立了行政审批局基本运行模式。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向,确立了“一号申请、一窗进出、一网通办、一章审批”的“四个一”行政审批局工作机制,破解了行政审批局挂牌授印有形式,但运行机制模糊的困惑。

(四)强化关键环节,注重改革实效。划转审批职能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关键,也是启动和推进改革的难点。针对改革试点存在的绝对划转或形式划转易、职能划转难等问题,德阳明确了划转审批环节、不转审批事项原则,实行逐步划转、分类划转、动态划转。其中,划转审批环节不转审批事项,有效避免了将审批监管职能简单划转给审批局的问题;分类划转投资审批职能,既突出了改革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现实作用,又避免了审批局容易导致轻重难分的运行难题。

(五)强化配套改革,重在事后监管。德阳以审管分离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相对集中、强化监管、综合执法”配套改革。通过审批与监管职能分离,实现相对集中审批;审批结果送达监管部门,纳入制度性强化监管范围;开展综合执法监管,完成政务服务全流程。目前,德阳全域政务服务已全部实现统一进出、统一受理发证、统一向各监管部门推送审批信息、统一向行政相对人推送被监管报备提示信息;各监管部门根据审批信息,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二、创新举措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17年,德阳新设立企业6868户,同比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新增54户(含分支机构),新增注册资本3.04亿美元,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285户,注册资本总额15.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38%25.13%

    (一)持续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一降一升” 凸显改革成效。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他事项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通过实施“先照后证”改革,“一降一升”效果凸显。从20143月商事改革启动至201712月底,工商注册登记前置许可从原来的141项减少至33项,缩减76.6%;全市内资企业总数从20562户增长到40799户,增幅98.06%

(二)坚持“三个双”创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双牵头”,即实行政务服务中心与工商局双牵头制,综合窗口和工商窗口前后台分工合作,建立“受办分离、内部流转、同步审核、信息互认、多证合一”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照一码”“5证合一”“27证合一”的系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双软件”,即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一窗进出”管理系统和工商部门“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了企业登记办证过程从“面对面”线下到“键对键”线上的转变。“双告知”,即将市场主体的审批信息通过“一窗进出”平台自动推送给相关审批监管部门,实现了窗口前台审批信息同步向后台监管部门推送,同步向行政相对人推送的“双告知”机制。双牵头、双平台创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20177月,《德阳市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个体工商户“就近通办”各种事项244件,名称转让27件,采取“口头申报”方式办理个体营业执照登记270件。

(三)工商事项实行“一窗进出、受办分离”模式,统筹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20175月,德阳市启动工商审批事项“一窗进出、受办分离”试运行,进一步提高审批运作效率。一是以依托“一窗进出”管理系统为,实现了“多证合一”信息的统一归集、动态维护及二维码的赋码、套打功能;二是依托“一窗进出”管理系统,加大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相同信息“一窗”管理;三是建立起“受办分离”标准化工作规范,强化前后台标准化管理及运行,实现前后台初审、复核,交接签收有序到位;四是与“全程电子化登记”和“一表制”相结合,推进不见面审批,大力推广网上办事模式,鼓励办事人通过网上进行咨询、申报、查询、评议等,通过促进申请人申报资料电子化和申报全程网络化,达到审批不见面的效果。五是强化前期指导服务,建立了咨询、指导服务区,提高一次性通过率,特别在“一窗进出”管理系统上增设补正告知功能,强化补正情况通过互联网一次性告知。目前,已按照“一窗进出、受办分离”模式一窗受理工商审批事项10189件,按时办结率100%,现场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50%,满意率100%

(四)“综合一表”助力工商登记“零跑路、网上办、不见面”。截至2017年底,全市企业名称申报总数为5843件,同比增长60.9%;其中冠省名的3758件,同比增长114.2%。德阳企业全程电子化服务登记平台一期与二期先后投入使用,这些系统工程的核心就是运用“综合一表”方式将申请人准备过程简化为网络智能一表填报,将准备材料大幅压减,申报质量大大提高,全程不需到大厅现场办理。实现工商登记“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无介质”在线办理。如申请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将人工申报的10份材料,简化为在线填报一张表,减少重复填写信息百余项,系统自动生成全套申报资料,提高效率90%以上。截至12月底已有534家企业通过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五)推行企业集群式注册新模式,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进一步放宽。在全市推行“一址多照”、企业集群注册新模式,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可通过方便快捷的登记方式申领营业执照,目前已有德阳市创投孵化器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汇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商务秘书托管企业2家,德阳T39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川建院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等集群注册企业4家,入驻各类市场主体200余家。

(六)实施简易注销改革,市场主体退出更加方便快捷。与一般注销程序相比,简易注销程序由备案、公告、清算、注销四步简化为注销一步,耗时由约2个月缩短为当场办结,大大节约企业退出市场的时间成本。在《德阳信用网》上开辟清算备案公告板块,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公告平台。试点期间共有370余户企业在指定网站上进行公告,帮助企业节约公告费55万余元。积极开展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改革,2017年共有23208户个体工商户通过简易注销退出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