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川观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处理评标专家负面行为相关案例64起,涉及评标专家177人,其中13人被调出综合评标专家库(9人受到刑事处罚、1人未参加复审、3人记分超过12分)。数据显示,“应当回避而不回避”是近期评标专家的监管重点,反映出评标专家职业规范意识不强、缺乏自律约束等突出问题。
从处理原因来看,评标专家违规行为呈现多样化特征。在64起案例中,“应当回避而不回避”成为高频违规行为,共20余起,占比超过三成。涉事评标专家因未主动申报与投标方存在利益关联而被处罚,最高处罚记6分,禁止6个月评标。此外,“确认参加评标后无正当理由迟到或缺席”共20余起,其中一名评标专家因两次迟到被记2分。另一常见违规行为是“不按招标文件规定评标”,共10余起。多数案例虽未对评标结果造成实质影响,但暴露出评标专家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
另有数起案例因涉事评标专家收受投标方财物、拒不执行监督决定等被永久取消评标委员会成员资格。例如,成都市郫都区某房地产项目评标中,评标专家卢某某因收受43000元财物被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并取消评标委员会成员资格;红原县某项目评标中,3名评标专家因收受好处被记12分、取消评标委员会成员资格并处罚款。“这些案例显示,个别评标专家将身份视为‘寻租’工具,必须坚决清除。”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已通过负面积分、专项清理、复核复审、抽查检查等方式强化(对评标专家的)约束。
从行业类型看,违规项目涉及房屋、市政、水利、交通、农业农村等领域。处理、处罚单位覆盖各级发展改革、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体现全省在评标专家监管上的协同治理。针对当前评标专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评标专家现场管理和身份核验力度,减少人为操作空间,加强与项目行政监督部门的协同合作,及时将评标专家违法违规线索移送有权机关依法调查处理,共同织密监管网络。对严重失信、屡教不改的评标专家处理后多渠道曝光,达到警钟长鸣的效果,进一步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公平公正。(川观新闻记者 李梓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