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县区

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基于超大城市框架下中心城区街道便民服务建设路径探索与思考

基于超大城市框架下中心城区街道便民服务建设路径探索与思考

——以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为例

 

为进一步推进街道便民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成都市青羊区紧扣“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建设,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与深化街道便民服务建设的长远谋划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具有青羊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人文化”街道政务服务平台。其中,少城街道着力破解中心城区街道便民服务场地面积狭小的建设短板,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数个专业服务中心的模式,着力构建“1+N”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街道便民服务模式,切实做到群众有感受、服务有成效、社会有认同。

一、情况剖析

(一)服务人口基数大、对象结构复杂。少城街道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位于“骡马市商圈”旁,毗邻中央商务区,辖区面积3.66平方公里,院落513个,物管小区53个;辖区现有户籍数47918户,人口10万余人;辖区内有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协、省委省政府各部委部门等2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单位老旧院落较多,居民年龄偏大,小区院落分布稠密,具有人口密集、单位集中的特点。

辖区内金融机构入驻了国金证券总部及东城根营业部等市场主体2000余家。辖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宽窄巷子、《新华日报》驻成都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的少城国际文创谷核心区也在辖区内,具有流动人口多、文创类、金融类企业密集的特点,企业对职工户籍管理、养老、社保、劳动争议协调、法律服务等有较大需求。

(二)便民中心选址有局限性。少城街道地处成都一环内,老旧小区及单位小区占比较大,能够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本为零。街道地处骡马市金融商圈,截至202310月,符合场地要求的商业写字楼租金已达到1200//㎡,按照服务面积200㎡计算,场地租金将达到24/年,对便民中心的日常运维将造成负担。

(三)辖区群众对服务内容有更多期待。辖区居民老年人居多,以省、市单位退休干部职工为主,在居民院落管理上,存在单位退出,院落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的情况。区政务中心会同街道,针对街道居民政务服务需求,通过对多年积累的街道运行数据分析及现场调研分析,发现:街道每年便民服务事项办理量1万件以上,街道居民对社保类、医保类以及退役军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事项均有办理需求,并且结合社区治理建设,居民对物业、养老、法律援助、残疾人救助等方面有服务需求。

二、解决途径

(一)因地制宜,布局“1+N”政务服务模式。少城街道充分考虑辖区交通布局以及长久以来居民出行办事习惯,科学选址,精心布局,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分散布局党群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工场、物业服务中心、司法所、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服务中心,形成“1+N”便民服务模式。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可办理医保、社保、党团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残疾人康复工场办理残疾人相关专项事务;物业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党群、物业、法律、健康、生活、社区管理等特色服务;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养老、托管、保洁、照护等服务。按照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适老助残的原则,所有服务中心均靠近居民集中区、一楼办公,不仅可以起到分流、减少群众等待时间,也利于群众享受到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同时积极组建“街道+社区+楼栋”的帮办代办服务队的模式,所有的专业服务中心,均可实现街道便民服务事项的帮办代办和上门办理,将7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纳入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探索将街道便民服务的外延扩大到了小区和楼栋。

(二)一纵一横,构建立体政务服务体系。少城街道在横向“1+N”政务服务模式基础上,纵向形成了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圆心、社区便民服务站环状布局、网格员点状分布的“1+6+网格”的三级政务服务网。街道1+N政务服务体系累计进驻200余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提供60余项涵盖物业、养老等特色便民服务,为居民提供全事项办理及帮办代办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站提供残疾人帮扶、困难群体救助的上门、帮办代办服务,社区网格员是居民政务服务的“第一接件人”,与街道、社区联动,形成政务服务闭环。积极引导群众通过移动终端、自助一体机办理事项,构建纵横交叉的立体政务服务体系,做到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实现政务事项“出门办、就近办”。

(三)靠前服务,多渠道多举措落实便民服务。通过制定《少城街道政务服务指引手册》和《少城街道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有效告知企业和群众到哪里办、怎么办。积极推行“多进多上”的主动服务方式,多进企事业单位,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便民服务中心分流;多上楼,为高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以来,街道累计派出进单位工作队12次,服务500余人次;为辖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200余人次。

(四)整合资源,落实“政务服务”+“微网实格”。街道将“微网实格”工作与街道政务服务工作相结合,聚焦人口密度高、老旧院落多等治理痛点、难点,将闲置空间改造成为社区网格驿站中心,将便民服务资源入网入格。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特点,将人口底座数据用于街道便民服务管理,提升便民服务响应速度和效率,为辖区居民精准提供便民服务。

三、初步成效

(一)减少跑路,有效落实“就近办”。少城街道克服辖区场地服务短板,将办事点位“搬”到居民“家门口”、“楼栋旁”,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二)1+N”模式,有序推进“一门办”。按照“1+N”的原则,通过“帮办代办”,将街道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全部纳入一个地点办理,只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办成所有事,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街道便民服务事项“一门办理”。

(三)结合基层治理,深化“政务服务+”。依托“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建设,以“政务服务+”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社区全龄友好建设,将政务便民服务进网入格,不断拓展街道便民服务“1+N”模式中N的范围,积极探索政务服务进物业、进商圈,打通政务服务“神经末梢”,努力实现超大城市框架下中心城区街道便民服务“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