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县区

泸州市合江县“1234”工程助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合江县在两项改革后,由27个乡镇优化为21个镇(街道),由325个村(社区)调整为239个村(社区),设立21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6个镇便民服务站、23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在确定为省级“三化”建设试点县后,将临港街道、九支镇等5个镇街1个临港工业园区51个村(社区)作为省级试点单位形成“5+1+51”试点体系,带动全县镇街和村(社区)同步争创,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作格局。

健全一个机制,强化创建引擎

一是明方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三化建设工作会,为“三化”建设工作把脉问诊、指明方向。二是建阵地。全县累计投入5500万元,规范化标准化新(改)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配了基本办公设备,各镇便民设施基本达到实质化运行标准。是强队伍。21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将镇街行政事业人员全部归口在一起),承担县级部门委托的政务服务事项辖区内的政务服务专职管理便民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抓工作。

做好两个动作,激发镇街活力

一是方案引领。结合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和自身实际,编制印发《镇(街道)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方案》和便民服务“三化”建设指导手册让基层操作简便,争创有章可循将镇级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村镇建设、卫生健康、公安户籍管理、经济发展等事务整合到综合窗口”办理综合窗口数根据业务量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村(社区)分别按6、32为基数设置,同时强化服务引导、办事等候、后台管理等区域功能二是督导激励。建立便民服务长效指导机制,成立5个业务指导组,对镇街、村(社区)便民服务机构进行全覆盖督促指导按照分级负责、以奖代补的原则,县财政统筹安排奖补资金。凡是通过省级验收的便民服务中心补助3万元/个、通过省级验收的便民服务室补助0.5万元/个;被评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补助5万元/个、被评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室补助1万元。

打造三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全县镇街阵地条件,服务面积等,将全县便民服务中心分成三种运行模式。一是区域辐射型:围绕县“一主三副多点,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下放13个部门247项行政权力到九支镇等中心集镇(其中136项为单独下放),发挥中心镇“集聚、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服务周边3个镇10余万群众“就近办”。二是前后联动型:临港街道、白米镇等利用场地优势,把业务办所搬进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前台窗口接件、后台分类审批,把部分限时办件变成即办件。三是综合受理型:荔江镇等部分镇街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统一接件,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件”运行模式。同时,各镇街根据自身特点,增设特色服务窗口,如尧坝镇等镇在便民服务中心增设“文化旅游服务窗口”,接受旅游咨询、旅游投诉等相关服务。    

完善四项配套,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推行镇村协同“就近办、集中办”。按照撤乡镇不撤窗口,减人员不减服务的原则,对覆盖范围广、交通条件较差的镇,仍保留便民服务站;对覆盖范围小、交通便利的,将便民服务站整合到就近的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合署办公,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减少群众来回跑路另外,全县镇街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村级代办服务窗口,赶集日村干部(村级代办员)轮流到窗口坐班服务,集中会办、会审、会签,让群众少跑路。二是推行“四证三子两保障一次办0证明”。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办身份证、老年证、残疾证、驾驶证,开店子、生孩子、摆摊子,医保、社保等事项,梳理形成29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基础清单,各镇街结合实际形成“29+X”件,推出“我要开商场超市”“我要开水果店”等70件套餐式和主题式集成服务事项清单实施“一次办”,提高满意度。依托全国首创的泸州市“0证明城市”建设,公布取消证明事项735项,实现证明事项“0保留”,全县同比减少证明材料9000余件次。三是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21个镇(街道)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下沉审签权利,由中心主任或窗口负责人签字后即可盖章,减少群众在便民服务中心(站)、办(所)间为盖章“多地跑”“往返跑”。四是推行跨域通办异地同标”。利用地缘优势,率先与贵州赤水市签订跨省通办《政务合作互信协议》。在县政务服务大楼和部分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增设“跨省通办”和“川渝通办”专窗,跨省转学教师资格申报医保关系转入和转出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就近可办”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同时,推行异地同标工作,实现74项高频事项与赤水市“跨省通办”,210项事项与重庆市“川渝通办”,同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减少企业和群众“多地跑”“折返跑”。截至目前,全县办理跨省通办370件川渝通办83件,群众满意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