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市州

南充市推行“暗标盲评”助推建设公平公正招投标市场环境

        为深入推进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规范招标、投标和评标环节,做深做实以案促改“后半篇文章”。今年以来,南充市深度剖析近年来查办的招投标领域典型案件,着力从完善制度机制入手深化以案促改,聚焦评标环节深挖监管“漏洞”、补齐监管“链条”、织密监管“网络”,创新推出“暗标盲评”模式,着力约束评标中自由裁量权行为,防范权力滥用风险,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环境。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评标“风险点”
        一是聚焦查办案件剖析乱象根源。深入剖析近3年查处的招投标领域违规评标案件,重点解剖4起团伙犯罪案件,梳理发现内定招标、专家“控标”等问题集中在技术性指标评审环节,评标专家打分主观意识强、自由裁量大是评标乱象的主要根源。对此,南充市督促相关行业部门将技术性指标评审作为规范评标的重中之重,强化专业化评审和评标自由裁量权的约束,为推行“暗标”找准了方向。二是聚焦评审现场筛查监管盲点。通过调阅被查处评标专家笔录,组织相关部门、评标专家座谈调研,发现评标现场也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为此,南充市组织开展评标实景推演,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论当前评标规则下,可能在评标现场人为影响甚至暗箱操纵评审结果的因素,筛查出“明标印象打分”、“‘熟人’专家串通”、“业主代表暗示诱导”等高风险点位,为优化评标程序找准着力点。三是聚焦模式本身查找制度短板。坚持先试点再铺开,在提出“暗标盲评”模式雏形后,先行在招标项目、查办案件和信访投诉较多的交通建设领域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评标各个环节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逐步探索出电子暗标、异地远程评标、评标场所隔离等行之有效做法,推动“暗标盲评”模式制度化。
        二、坚持闭环思维,构建盲评“程序链”
        一是评前“统一闭卷”杜绝“人情打分”。在全市实现工程项目电子评标100%覆盖的基础上,开发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自动屏蔽投标人信息”和“双随机生成评审文件”功能,评审前系统自动屏蔽投标企业名称、公司人员、公司标识等信息,并以随机代码代替,让评标专家无法知晓评审的标书属于哪个投标人;同时,随机生成每名评标专家评审文件的顺序,让评标专家之间无法“参照”打分,将技术性指标评审由之前“明标开卷”变成“暗标闭卷”,杜绝“看人打分”、“凭关系评标”。二是评中“物理隔离”防止“现场串联”。采取“暗标盲评”+“异地远程评标”方式,评标专家只能在全程监控环境下,通过线上语音、视频对话等方式独立评审。探索实行业主代表与评标专家分设评标场所,减少传统“面对面”评审模式下,“熟人”专家相互勾连、业主代表暗示引导等人为影响因素。同时,设置投标人澄清电子函自动生成功能,投标人只能线上澄清投标文书,且澄清内容不能含有投标企业名称、公司人员、公司标识等关联信息,进一步阻断评审现场的“串通”路径。三是评后“跟踪回访”提升“盲评质效”。对采取“暗标盲评”的招投标项目,由行业部门定期回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抽查询访,及时收集业主方、评标专家、投标企业意见建议、异议投诉以及可能存在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目前,已回访询访10个项目65家投标企业,对评标结果全部“零异议”、“零投诉”,投标企业公平参与投标的保障力度明显增强。
        三、坚持系统施治,织密监管“一张网”
       一是梯次铺开扩大监管“覆盖面”。在完成交通建设领域试点后,督促住建、水务等行业部门及时更新并动态完善行业电子招标范本文件,推动9个县(市、区)及时做好业务培训,逐步推进各地各行业投标文书“暗标”化、评审程序“盲评”化,由点及面实现全域覆盖、一体监管。二是分级管控增强监管“威慑力”。建立投标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对投标企业实行“A++、A+、A、B、C、D”6个等级分级管理。将“暗标盲评”项目回访、询访发现问题纳入评级重要参考,对围猎招标人和评标专家等严重破坏招投标环境的投标企业,直接降为D级,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同时招标人可在招标文件中限制D级信用等级的投标企业参与竞标。三是数字赋能提升监管“实效性”。依托已建成的南充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监”平台,深化对评标专家违规评标行为的大数据监督,形成“暗标盲评”直接约束、“一网监”平台“再监督”、“再追溯”的监督“组合拳”,对监督发现并调查处理的问题评标专家,纳入不良记录或实施暂停抽取等约束措施。(南充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